媒体:“没班硬值,没苦硬吃”,形式主义值班当休矣(2)

2025-04-29 14:48  新甘肃

不难发现,僵化的值班制度与数字化时代的治理需求严重脱节。当前,基层干部的手机早已成为移动办公终端,事务处理不再依赖固守电话旁。但某些管理者仍固守"人在即责任在"的陈旧思维,将"坐班时长"等同于"工作态度",将"接电话速度"异化为"政治忠诚度"。节假日值班,俨然成了一场"内卷游戏"。

形式主义值班的背后,是问责机制的泛化与变形。10秒未接电话被通报批评,问责的意义何在?如果上级部门的"暗访""抽查",在客观上已沦为"挑刺""找茬",那么基层干部为规避被问责的风险,只能将值班制度层层加码,甚至因果倒置,把值班本身当成了目的,给基层增加了很多无谓的负担。

更值得警惕的是,形式主义值班正在吞噬基层治理的活力。基层干部的时间被无意义的坐班切割,深入群众、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必然大打折扣,最终导致公共服务质量不升反降。事实上,基层干部不反对值班,也并非不愿值班,而是希望值有意义、有实质工作内容、真正需要值的班。

终结"没苦硬吃"式值班,不能止于喊口号,而要直指制度设计的病灶。首先,须打破"一刀切"思维,建立差异化的值班标准。应急、公安等部门确需全天候值守,但文联、科协等单位完全可以通过"线上值班+弹性响应"实现效率提升。其次,考核机制应重"实效"而非"痕迹"。与其盯着电话接听速度,不如建立突发事件响应效率评估体系;与其要求村干部"坐满时长",不如考核其走访户数、问题解决率。最后,需为基层干部松绑减负,用补休、轮岗、技术赋能等手段替代低效的人力消耗。

更重要的是,治理者应重新审视"责任"的内涵。真正的负责任,是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而非在办公室里表演"坚守岗位"的行为艺术。说到底,值班制度不应是捆住干部手脚的锁链,而应成为提升治理能力的工具。唯有如此,"没苦硬吃"的荒诞剧才能真正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