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机的隐身概念,其实是存在限制的--普遍只有正面RCS,能达到0.01这个令人满意的程度,侧面、尾部和腹部的RCS,仍然比较危险。这就意味着五代机并不能随心所欲,必须仔细制定飞行路线,力求尽量将低RCS角度放在主威胁面,才能保证安全。相比之下,六代机则进一步拓展到全向隐身,在绝大部分角度,对于常见波段的雷达,都有良好的低可探视效果,安全性根本不是五代机可以比拟的。
▲就F-35这个腹部结构,隐身水平可想而知
这次印巴空战再一次证明了预警机的价值,而预警机从问世那一天起,就有一个致命软肋--隐身性太差,很容易沦为对手的目标。为了避免这一点,各国空军不得不控制预警机和前线战机的距离,降低了作战效率。歼-36最具突破性的一点,就是理论上可以做到全向隐身和高功率雷达的结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小型隐身预警机"。其负责指挥的也不是其他战斗机,而是同样隐身的各种无人机。
▲六代机等于是大部分角度,都能达到五代机正面的隐身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