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外交部网站消息,日前,中方领导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来华出席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活动的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会谈。在会谈过程中,中俄双方签署能源、航天、人工智能、农业、检验检疫、卫生、科研、教育、媒体等领域20余份双边合作文件,引起外界高度关注。
不仅如此,当着中方领导人的面,普京还直接给中俄关系进行了公开定性。据悉,普京明确表示称,在中俄双方领导人的引领下,中俄关系体现了高度的战略性,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这一公开定性,可以说是将普京对中俄关系的重视程度体现得淋漓尽致。
有专家分析称,普京对中俄关系的定性,具有超越双边范畴的全球意义。在单边主义抬头、集团政治回潮的当下,"高度战略性" 的定位,清晰传递出中俄不搞军事同盟、不针对第三方,却在维护国际法准则、推动多极化进程中深度协同的立场。这种关系模式,打破了冷战时期 "阵营对抗" 的旧思维,开创了大国之间 "平等协作、互利共赢" 的新范式。它既不同于某些国家搞的 "排他性小圈子",也区别于传统盟友间的 "依附式合作",而是两个主权国家在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基础上,为应对全球挑战形成的新型大国关系。
从国际秩序演进的视角看,中俄关系的升级恰逢其时。当前,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受到冲击,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滞后于现实需求,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俄的深度协作,相当于为动荡的世界安装了 "稳定器"。 在推动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促进巴以和谈、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议题上,两国的协调与配合,能有效对冲单边行动带来的破坏性影响,为全球治理注入更多理性与平衡。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的背景下,中俄的战略协作更带有 "捍卫历史正义、反对霸权主义" 的象征意义,它提醒世界,维护和平需要大国担当,推动发展需要开放合作。
当然,我们也需清醒认识到,中俄关系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外部势力的猜忌与抹黑、全球经济波动对合作的影响、部分领域技术协同的挑战,都可能成为双边关系前行中的 "拦路虎"。但从此次互动释放的信号来看,中俄两国已具备应对挑战的战略定力。这种定力源于双方对彼此核心利益的尊重,源于合作领域的广度与深度,更源于对全球发展大势的共同判断。
未来,随着 20 余份合作文件的落地,中俄关系有望在 "战略互信 - 务实合作 - 全球治理" 的良性循环中持续升级。这种升级不仅将为两国人民带来更多福祉,更将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宝贵的实践经验。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中俄的战略协作,无疑是一束照亮和平与发展之路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