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之:缺席九三阅兵的欧洲,已失去国际格局中“另一极”的地位

2025-09-02 08:30  观察者网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扬之】

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前夕,有一则消息出现在世界一些大媒体的报道中:日本政府通过外交渠道呼吁欧洲及亚洲各国"审慎应对",不要出席北京组织的这场大型活动。

究竟是什么让东京破防了呢?归纳起来,无外乎有以下三个原因:

首先,十年前天安门城楼上的那一幕给日本带来的刺激至今未消:朴槿惠作为受邀的主要外国领导人与普京并列站在中国国家领导人身旁,让东京如芒刺在背。如今,李在明当选韩国总统后,有意推动中韩关系正常化;中印关系一段时间以来也有明显的缓和趋势。这些趋势让日本首相石破茂"寝食难安"了。

其次,与10年前相比,中国又有了长足的进步,影响力今非昔比。作为东亚最重要的两个国家,中日若不能携手,其对外辐射力只能是此消彼长。东京很担心中国的地位在"九三"后会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最后,日方认为这次纪念活动"过度聚焦历史、反日色彩浓厚、旨在扩大中国式历史叙事在国际上的影响"。显然,日本意欲尽快翻篇那段侵略历史,但又不想通过真诚的忏悔,而是利用西方遏制中国影响力的"战略共识"来回避和推卸罪责。

至于中国是否咄咄逼人威胁邻国,我们在对解放军和美军的战区布局做个比较后就一目了然了:

解放军有五个战区,包括北东南三个战区的海军,全部集中在本国的国土内,在海外只有一个军事基地(吉布提);美军有六个战区,即便是负责守卫本土的"北方战区"也还负责加拿大和墨西哥北部,其他所有五个战区分别负责中美洲/南美洲、印太地区、欧洲、中亚/西亚/南亚及埃及、整个非洲大陆。

美军舰队的全球布局以其在各地的海军基地和舰队(如驻欧洲的第六舰队、驻印太的第七舰队)为核心,形成以"本土为中心、前沿部署为延伸"的全球战略。其战略遵循"点线结合"原则,关注控制马六甲海峡、霍尔木兹海峡等关键战略通道,并根据不同区域的安全需求进行兵力部署,维护美国在全球的利益。

这是什么概念?美军是把全球当作本国疆土来"看护"的。

与之相比,中国的"穷兵黩武"只能算是"洒洒水"。中国未来若想有效保护能源线和供应链,还须加倍努力,快步前行。

结语

或许,欧美觉得缺席北京大阅兵是在展示西方"价值共同体"的团结一致和外交上的"旗帜鲜明",是想让中方知道自己影响力的局限性。

北京大阅兵,来多少国家的代表,具体都有谁来,这些问题固然重要,但这个纪念活动的意义其实已经超出这些问题本身。

中国要向世界展示的是一种有别于西方的实力存在,是给欧美之外的国家提供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换而言之,北京聚焦的是"全球南方" -- 那里才是潜力巨大和前景不可估量的新天地。

从地缘政治角度看,欧美既是一回事,又不是一回事。

它们或许有类似的意识形态立场和一定程度的共同利益,但美国的抵制主要是因为其冷战后的"垄断"地位正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那欧洲的缺席又是为哪般呢?是不愿成为中国对付美国的"统战棋子",还是在没有筹码的情况下不得不与美国保持一致?

但无论是哪种情况,欧洲的选择都说明它正在失去国际格局中"另一极"的地位。

正如欧洲央行前行长、意大利前总理德拉吉(Mario Draghi)8月22日在"里米尼会议"上指出的那样:"欧盟在美国胁迫之下正以不符合自身利益的方式增加军费开支;对中国原材料和技术的依赖日益加深;在伊朗核设施遭轰炸和加沙屠杀升级时只能束手旁观。这表明,欧盟越来越注定在地缘政治上无足轻重,无法有效应对来自中国和美国的竞争挑战"。

回望过往,欧洲曾有过的"战略自主"阶段应该是"施罗德/默克尔时代":2003年,德法对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说"不";2008年,在北约布加勒斯特峰会上(远在乌克兰危机爆发之前),德国联手法国拒绝华盛顿提出的邀请乌克兰和格鲁吉亚加入北约的立场;2014年,德法与俄乌冲突方达成"明斯克协议",把美国排除在欧洲事务之外。

再看今朝,欧洲这艘曾经的"巨轮"已开始下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