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部AI电影登陆院线:70分钟的长片,AI怎么做?(6)

2025-04-25 16:01  钛媒体APP

詹姆斯·卡梅隆甚至预判道,如果我们还想看到《沙丘》系列这种大制作、大场面电影,就必须找到削减成本、同时保持质量的方法:那就意味着制作方不能裁撤特效团队,而是要借助AI提升效率。无独有偶,陈卓也透露,在《海上女王郑一嫂》的后期制作中,AI能帮助处理约60%重复性、基础工作,让剪辑人员能把时间花在更有价值的工作上。

另一方面,各个互联网大厂、影视公司都在加紧开发各类AI应用,影视工业的AI基建逐步完善,功能也在持续迭代、提升。

国内有快手的可灵、字节的即梦、腾讯的智影等主打视频生成的AI产品,阿里、百度等大厂旗下的大模型也都支持相应功能;国外有大名鼎鼎的Sora、Runway、Synthetic等应用工具,也诞生了不少像FizzDragon这种专注于AIGC内容制作的工作室,如Fable Studio、Wonder Dynamics。

和当初的"千模大战"一样,一开始,大厂的产品先追求广度,先确保提供基础功能,并未在技术、功能上做出自己的差异化优势。但随着时间推移,可以看到大厂逐渐找到发力点,在特定环节挖掘出技术深度,拥有了区别于同类竞品的长板。

陈卓透露,在《海上女王郑一嫂》的拍摄中,团队在不同场面的生成中采用不同的AI工具,发挥对应工具的长处,其中海螺AI的人物演技生成效果更好,Runway生成的大场面质感较佳。

而为了持续调优产品效果,一些大厂也主动邀请创作者参与创作实验,给出自己的经验、意见。去年下半年,李少红、贾樟柯、薛晓路、俞白眉等九位知名导演就加入了"可灵AI导演共创计划",使用快手可灵生产AIGC电影短片,有经验、敢尝鲜的创作者,都已慢慢摸索出自己的AI工具使用心得,甚至主动加入创作阵营,调试产品效果。

从作品效果和后续的访谈中可以看出,几位大导演对AI工具现阶段的能力并不是完全满意。俞白眉就表示,AI对真人动作的还原还较为粗糙。但在实验过程中,导演们也找到一些灵感,以及在后续创作持续优化工具的方法。薛晓路就透露,为了让AI生成的动物更接近真实动态并保持一致,剧组学会了向系统投喂大量同一个宠物的照片、视频素材;贾樟柯合作的AIGC创作者则表示,可灵AI使用景深、对焦切换等镜头营造的空间感已经达到非常出色的效果。

薛晓路导演使用可灵AI制作的短片

毫无疑问,无论当下还是未来,AI都不可能完全替代人在影视产业中的作用;也如同数码、胶片、IMAX等摄影设备一样,各类AI工具各有精通,很难出现一款各个环节都做到极致的集大成产品。但随着人与AI的磨合不断加深,创作者会更懂得如何运用AI工具,发挥对应技术长处,让后者成为创作质量、制作效率的双重加持。

总而言之,AI的应用虽不至于说彻底颠覆影视产业,但必然能给行业带来一些新气象,也为缓解创意枯竭、成本限制、周期不定等一系列难题,提供新的解题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