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早在2021年,海马轻帆就上线了类似"AI编剧"的应用工具,如今像影视公司华策、视频平台爱奇艺也都推出了剧本智能创作系统,去年猫眼娱乐还发布了首个面向长剧本解析的动态故事板AI生成工具"神笔马良"。但就目前的应用情况来看,这些尝试也都处于早期。
此外,在剧本创作中,团队忽略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不同于传统拍摄技术,AI生成仍有缺陷,不是所有镜头都能制作出来。所以团队只能几经推倒、重改,把剧本调整到AI能力所及的范围。
而AI制作和传统影视拍摄还有一层重要的差异体现在流程上:在传统拍摄流程里,都是先有剧本,以剧本为主导,搭配所需的人员、技术、设备、场景。更有甚者,诸如詹姆斯·卡梅隆、克里斯托弗·诺兰、马丁·斯科塞斯等好莱坞大导,会为了实现自己的剧本构想去开发原生技术,比如为詹姆斯·卡梅隆团队为《阿凡达》研发的实景3D摄影系统。
而在《海上女王郑一嫂》的拍摄中,人与技术似乎被放到更对等的位置上,成了需要相互磨合、理解的一对"伙伴"。这种关系的转变,是会成为对创作自由的限制,还是对创造流程的规范、让成本和周期变得更可控,相信会在日后的更多实操案例中,成为行业反复探讨、争论的焦点。
但仅就《海上女王郑一嫂》的拍摄经验来看,当AI对的制作介入从单个环节转换到全流程,其实是为导演、编剧们创造了一个更深入理解这项技术的机会,也是缓和人与AI对立氛围的契机。创作者应当清楚意识到,现阶段的AI绝不可能完全取代人的作用,尤其是在创作环节,自然也无需将AI视为必须抵制的洪水猛兽;相反,在制作环节,如果能善用AI,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比如降本、提效、调低门槛。
用AI处理大场面,能显著压缩成本、提高效率 图源:《海上女王郑一嫂》官方预告片
和传统电影拍摄相比,AI的灵活性是无可比拟的优势。既不需要考虑天气、演员档期和表演状态这些不可控的客观因素,也省去了勘景、置景、打光等大量流程,系统在短时间内就能生成大量场景素材,这里面节省的时间、成本都是肉眼可见的。尤其是对于新入行,资源、经验欠奉的创作者和团队而言,AIGC无疑大幅降低了电影拍摄门槛,为年轻团队提供一条实现抱负的快捷路径。
陈卓就感慨道,如今的影视文化作品仿佛陷入了重复叙事、套路固化的怪圈,"如果你的创作不符合主流,就很难得到支持。"但一个有活力、健康的产业环境里,创作者应该有更自由的表达空间。这种背景下,人与AI相互配合,以人为本把控内容质量,借力AI为制作增速提效,才是最合理的路径。
而在这个磨合过程中,随着创作者对AI的认识不断加深,使用经验的积累,制作效率和效果也会有进一步提升空间。说到底,创作者与AI并非天然对立,当然也绝不是单箭头寄生依附。二者更应该是互惠互利,共同成长的"亲密战友"。
连点成面、步步深入:AI如何革新影视生产范式?
《海上女王郑一嫂》是FizzDragon在电影长片上的一次新尝试,不过团队并没有对影片设置太多商业目标。陈卓表示,影片尽量在艺术层面做得更好,FizzDragon希望把《海上女王郑一嫂》当成一张名片,后续吸引更多人关注FizzDragon、撬动更多资源。
从FizzDragon的布局来看,电影也不是其野心的全部。作为一家追求人类创造力与AI生产力融合的公司,从短剧、文旅到教育,从内容生产到技术培训,FizzDragon在AIGC+影视文化的赛道上有着广泛涉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