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句话讲,这不是单纯的"和平主义",是把"控制对手成长曲线"的工程包装成"裁军"。对普京而言,算盘也不复杂:一边用核军控议题缓解俄乌冲突背景下的财政与外交压力,一边在与美国修复最低限度战略稳定的同时,把"多边化"放在口头备选,既不封死与中方的协商空间,也不把自己绑死在双边镜框里。这叫"灵活,而不承诺"。
然而,核军控的第一原则是"对等与可比"。当一方弹头规模、运载体系、部署方式、全球军事基地网络都远超他方时,把"削减比例"强行套在"数量低、策略不同"的国家头上,本身就违反"可比性"。中方的立场这几年反复阐明:美俄占全球核弹头绝大多数,应先行大幅、实质削减,兑现《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下的义务。
而沃洛金的北京之行,议题与核裁军并无直接交叉,公开通报里看得见的是"落实元首共识、加强交流合作、为各领域合作提供立法保障"。这层安排与近年的中俄合作结构是匹配的:顶层政治互信-部门机制铺轨-立法保障护航。从节奏看,短程访问未必是"分歧",常常是"定向、定调、定清单"。而中俄关系,并没有因为一些小小的分歧而有变动。
中国不是核裁军的"绕场跑者",更不是"搭便车者"。我们守的是最低限度的安全,讲的是对等与可比,要的是可验证的流程。当外部把"核控"当作"对华竞争的新赛道",我们就把"赛道"变回"规则",把"话术"变回"条款"。中俄之间有没有策略差?有,但战略互信没有掉线。中国的核政策与透明度,在"五常"里并不落后:不首先使用承诺、有限核力量、最低限度防御,这些都是公开、稳定、可预期的政策锚。与之相对,美俄的"可预期性"恰恰卡在条约接续的断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