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之上,30分钟内两架美军舰载机接连坠海,一场计划中的"武力炫耀"最终以狼狈撤离告终。

一艘服役50年的老航母,一次本该华丽谢幕的航行,却变成了尴尬的"告别演出"。 2025年10月26日下午,中国南海上空,美军"尼米兹"号航母刚驶入万安滩以南海域,短短半小时内,两架美军舰载机相继坠海。
一架MH-60R"海鹰"直升机和一架F/A-18F"超级大黄蜂"战斗机,几乎在同一区域相继坠毁。 这场事故发生在美国总统特朗普刚刚抵达马来西亚准备参加东盟会议的时刻,仿佛是对美国霸权秀的一场无声嘲讽。
威慑闹剧:不光彩的"谢幕演出"
"尼米兹"号的此次部署,其实是一场注定尴尬的巡航。 这艘已经服役整整50年的老航母,本来应该早早退役,但因为福特级后继无力,美国海军只好硬着头皮给它"续命"一年。
十月底,作为退役前的最后一趟任务,"尼米兹"从中东折返回到南海,意图在中国家门口完成一次"战略展示"。 没想到,刚进场,飞机就掉水了。

第一架坠毁的是"海鹰"直升机,起飞后几分钟就失控坠海。 海军紧急出动搜救,三名机组成员被及时救起。
刚松一口气,第二架"超级大黄蜂"又出事了,起飞阶段失去控制,机组两人被迫弹射。 两起事故几乎无缝衔接,时间不到30分钟,地点相隔不过几百米。
事故消息曝光后,此前还宣称"具备完全作战能力"的"尼米兹"号,没有停留调查,反而连夜调整航向掉头返航,用仓促的逃离给这场武力炫耀画上了尴尬的句号。
事故原因:各方说法不一
美军官方对事故原因的解释很含糊,只说是"独立事故",正在调查中。 但一连两架战机在同一航母起飞后坠毁,这种概率在过去几十年里几乎没有出现过。

面对外界追问,军方仅笼统回应"事故正在调查中",对当时的天气状况、舰载机机械故障细节、是否存在训练操作失误等关键信息一概不提。
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搭乘"空军一号"前往东京途中回应此次坠机事件,称事故"可能是劣质燃油所致",排除人为破坏。
这个解释看似简单直接,却经不起推敲。 要知道美军此前就曾出现过F-35C战斗机因燃油污染问题集体停飞的先例,这说明美军后勤保障体系本就存在漏洞。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27日回应此事表示,如果美方提出,中方愿意从人道主义角度出发,向美方提供必要协助。
郭嘉昆强调,美方有关军机是在南海开展军事演练时坠毁的。 美方频繁派遣军舰军机到南海炫耀武力,是引发海上安全问题、破坏地区和平稳定的根源。

装备老化:美军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此次坠毁的MH-60R"海鹰"直升机和F/A-18F"超级大黄蜂"战斗机均为美军现役主力装备,但长期高强度使用导致机械损耗严重。
以F/A-18F为例,其设计寿命本应在2020年代逐步被F-35C取代,但由于五代机部署延迟,该机不得不承担超负荷任务。 南海高温、高湿、高盐的环境进一步加速了电子设备与机体的腐蚀。
涉事的"尼米兹"号航母已服役50年,正处于退役前的最后一次部署周期。 舰体结构、蒸汽弹射器与机载设备均进入老化高发期,其搭载的直升机平均机龄超过20年,维修保养压力巨大。
美国政府问责局报告显示,美军为缓解零件短缺,甚至采取"拆停飞战机零件补其他战机"的应急策略,直接导致装备可靠性下降。

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简直就是军事版的"缝缝补补又三年",听起来完全不像世界最强军队该有的状态。
人员疲劳:长期部署的恶果
自2025年3月启航后,"尼米兹"号已连续部署7个月,飞行员与地勤人员身心俱疲。 舰载机起降需在100米甲板完成,心理压力是普通机场的5倍。
数据显示,美军飞行员年均飞行时长较2015年增加37%,疲劳相关事故率上升22%。 此次事故中,两架军机均在起飞阶段失事,而起飞爬升段和弹射离舰瞬间正是最易出现人为差错的高危窗口。
军事专家张军社表示,美国长期在南海、亚太乃至全球范围维持高强度战备状态,不断进行军事部署,图谋维持其霸权地位。 长期高压运作使美军兵力紧张、人员疲惫,事故发生的风险自然随之上升。

美国政府停摆对美军士气造成打击。 "号称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国竟发不出军饷,使美国官兵气愤且士气低落,在这种情况下也容易发生事故。 "张军社补充道。
系统性危机:美军面临的更深层问题
"尼米兹"号的双坠机事故,并非美军的孤立事件,而是近年来美军航母事故频发的一个缩影,背后暴露的是美军的系统性危机。
美军2024年坠机数量已经达到41架,是去年的两倍,仅F/A-18系列就损失4架。 而印度空军全年才8起。 美军已经从"技术领先"的象征,变成了"坠机最多"的反面教材。
军事专家宋忠平说,"尼米兹"号航母已服役50年,即将退役,其战斗力和保障力大幅下降,此次两架军机坠海可能与此有关。

宋忠平进一步分析表示,这两起事故的发生将进一步加速"尼米兹"号航空母舰退役的节奏。 由于美国军方不打算对这艘航母进行升级改造,而是直接让它退役,以便为福特级航空母舰腾出位置。
但问题是,福特级航母也问题重重。 "福特"级航母建造一拖再拖,"肯尼迪"号下水六年还没试航,"企业"号仅完成40%舰体,实际服役时间遥遥无期。 美军就像一个疲于奔命的老汉,还得扛着沉重的行李四处奔走。
霸权疲态:美国军事优势的衰退
这场南海的双坠机事件提醒世界:美国依靠军事霸权维系全球秩序的时代,已经进入尾声;中国主导的多极世界秩序,正在悄然成型。
从战略层面看,美军在南海的频繁活动已陷入"高成本、低收益"的恶性循环。 一方面,航母战斗群的部署需消耗巨额资源,而"尼米兹"号作为即将退役的老舰,其维护成本与作战效能已难以匹配现代战争需求。

另一方面,中国海军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福建舰即将服役的现实,进一步压缩了美军在南海的战略空间。 中国的福建舰却在稳步推进。 两年完成下水、海试、电磁弹射测试,2025年年底将正式服役。
歼-35、空警-600等舰载机也已完成多次弹射起降。 这一效率远超美国福特级,意味着中国下一代海上力量正在迅速崛起。
相比之下,美国航母舰队却陷入"老的退不下,新的一直造不完"的尴尬局面。 "尼米兹"退役后,美国现役航母将从11艘减少至10艘,未来甚至可能跌至8艘。
南海的波涛依旧,但格局已在悄然改变。 当"尼米兹"号航母拖着疲惫的身躯缓缓驶离南海,当两架价值不菲的舰载机沉入深海,它带走了一个时代的傲慢,也留下了霸权疲态的明显证据。
那片曾经被美国视为"后院游泳池"的南海,如今已成为检验实力的试金石--不是靠炫耀武力,而是靠国力的持久与技术的坚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