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计算机学界重大损失!浙江籍科学家唐世渭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2025-10-24 11:36  头条

著名计算机专家唐世渭在北京去世,享年86岁。

校方通报说,他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10月21日离世。消息一下子传开,北大的走廊、实验室里都有人低声说话,很多老学生和同行都觉得不敢想象--就是那种见过面、发过邮件、一起讨论过问题的人,忽然就成了"过去时"。

回顾他的工作轨迹,比较好说清楚他在学界和产业链上的位置。退休前,他是北京大学智能学院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几十年都在教数据库、信息系统这些看起来"抽象"但很现实的东西。学生里有人留在学校,有人去了公司,很多人后来成了数据库、信息化这行里的中坚力量。同行常说,他把数据库方向的学科框架一点点搭起来,像把主梁和柱子都安稳了,留给后来人的基础比较牢靠。

具体成果也不能只说漂亮话。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带团队承担了国家"八五""九五"攻关项目,还参与了国家973计划课题。团队做出了国产数据库管理系统COBASE,这套东西后来被纳入国产系统软件平台COSA的一部分。COSA在当年拿过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电子工业部的特等奖也有份,并且在1996年被列为电子行业十大成果之一。这些奖项不是光说说的,说明当时的技术做到了能被应用、能被推广、能被认可的程度,推动了国内数据库技术和信息化进程。

他的社会职务也不少,经历挺丰富。从北京大学计算机系数据库研究室主任、计算中心主任、信息科学中心主任,到负责视觉与听觉信息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相关事务,都有他的名字。同时,他在学界的活动也不闲着,曾任中国计算机学会数据库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还当过北京市政府的技术顾问。可以看出,他既在学术圈里当组织者带队伍,也在政府和行业之间跑协调,影响面比较广,不只是单纯在实验室里埋头做研究。

讲到教书的细节,很多学生记得他上课和带研的风格。上课不玩花架子,理论讲清楚,还会把工程问题摆出来,举现实例子,让人能把抽象的理论往工程里套。他改作业很细,带研究生注重基础推导,但同时也会把工程实现当成考量的一部分。带过的硕士、博士、博士后不少,很多人成了高校或企业的关键人物。学生们常说,跟他在一个实验室里,就像是在学怎么把学术问题"做成事",能把一堆想法落地变成果。

关于COBASE的技术细节,得把它的定位说清楚。它不是把国外软件照搬过来,而是从底层就考虑国产化需求,涉及数据库管理、多用户并发、存储结构这些核心模块。实际做起来碰到的问题不少,比如性能调优、事务一致性、和国产操作系统的配合等等。项目推进时,他既要定技术路线,也要协调高校、厂家和政府的资源,推动产学研结合,确保成果能在真实系统上跑起来。最后COBASE和COSA拿到的那些奖,能证明当时的设计和实现具有产业上的价值,不是空头支票。

他在学术决策和团队管理上也有自己的办法。选题偏实用,倾向于解决眼前能落地的问题,项目申报时把可行性和工程实现写得明白清楚,不爱写那种靠想象的美好未来。在带人上,他给年轻人试错的空间,但关键节点会把控好,整体节奏把握得稳,这套方法在项目多、验收紧的年代特别管用。

实验室的日常也体现出他的风格:不大但务实,大家讨论常围绕方法和结果,少些空话多些干货。学生们回忆起那段时间,通宵调试代码、测数据、讨论实现细节的画面还记得清清楚楚。说白了,他把做工程的习惯也传给了学生,不只是教公式和定理,更多是教人怎么把东西做出来。

再往前看,个人背景解释了他为什么走这条路。1939年12月生于浙江宁波,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那一代人进入科研的年代,设备紧缺、资料少,很多东西得靠自己啃;他有数学和力学的底子,进计算机尤其是数据库这一块时能把理论和实践结合得比较好。1990年8月被聘为教授,2004年12月从教学岗位上退休。退休不等于彻底离开,他之后还偶尔参与项目咨询,和老同事保持联系。

关于为人,同行和学生常用"正直""勤勉""谦逊"来形容他。做事风格踏实,不喜欢做那种表演式的学术秀,会议上也多是拿数据和方法来讲。有人笑称,他属于那种"先把事做好再说话"的类型。生活里作息规律,工作条理分明,对学生耐心,这些细节看起来平常,但拼起来就是一辈子在学术上的坚持。

有些具体的往事在圈里还能听到片段,但都是学生和同事的回忆:某年某个关键节点通宵调试,大家都是一杯杯白开水配着代码;或者在项目讨论会上,他把一个看似复杂的问题拆成几步,把大家从焦虑里拉出来,按部就班地解决。这类细节不是名气,而是做科研的人日常。

他走了之后,很多学生、同事发了消息悼念,也有单位发布了官方通告。大家普遍觉得失去了一位学界的前辈,是学界和行业里的一个节点。生活中的那些普通细节倒是很贴近人:长期把时间放在课堂和实验室,和一批学生一路走来,学术上稳扎稳打,生活上不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