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技术突破:从"卡脖子"到"卡别人脖子"
中国稀土产业的崛起,是一部技术逆袭史。
上世纪60年代,中国尽管拥有全球最大的稀土储量,却因技术落后只能低价出口原矿,再高价买回制成品。
1972年,北京大学徐光宪教授带队突破"串级萃取"技术,使稀土分离效率大幅提升,成本骤降。
到1980年代,中国稀土产能暴涨4000倍,直接碾压美法日等国,国际上惊呼 "中国冲击" 。
近年来,中国稀土技术更是捷报频传。2025年6月,苏州大学与清华大学科研团队合作,成功实现了长期以来被视作"科研禁区"的稀土三重键化合物的制备。
这一突破打破了对稀土元素成键能力的传统认知,为新型稀土催化剂的设计和先进功能材料的开发提供了新路径。
在包头稀土新材料创新中心,两年内突破了十一项关键技术。该中心研发的稀土功能纺织材料,可使面料实现"瞬间凉"和"持续凉"的效果,穿着者在炎热天气下的体感温度能降低3-5摄氏度。
同时,中心还联合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及德国专家团队,搭建了年产50万台毫瓦级盘式电机智能化中试生产线,采用创新的轴向电机磁通壁垒技术,开发用于消费电子、新能源汽车智能座椅、机器人关节等的超薄AI盘式电机。
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创新,中国稀土技术专利总数已超过4万件,美国仅有1.25万件,差距拉到3倍。
曾经被技术封锁"卡脖子"的中国,如今已在多个稀土技术领域实现了反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