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政策转向并非无迹可寻。就在6月25日,美国商务部曾对乙烷禁令做出小幅松动,允许运输船装载乙烷驶向中国,但仍禁止卸货。这种"半开闸门"的试探性姿态,如今被彻底打破。分析人士指出,从芯片设计软件到化工原料,美国在核心技术节点与能源领域的双重让步,实质是对前期"精准脱钩"策略的纠偏--当严苛管制导致美国企业出口断崖式下滑,经济现实终究压倒了政治叙事。
越南此刻的处境则充满讽刺。本想借美国"近岸外包"东风承接产业链转移,却被新协议中严苛的原产地规则锁住手脚。而美国对华关键领域管制的突然松绑,更让越南试图替代中国供应链的雄心面临根本性质疑。当芯片设计软件自由流通、乙烷货轮重新启航,越南的"中间商"角色在40%关税阴影下反而进退维谷--既难摆脱对中国中间品的依赖,又受困于美国市场准入壁垒。
白宫(资料图)
美国政策的两步退却与一步进逼之间,暴露出其全球供应链重塑战略的内在裂痕。一方面试图通过关税杠杆逼迫制造业"去中国化",另一方面却在核心技术与能源供给领域无法承受"脱钩"代价。这种政策精神分裂的根源在于: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深度嵌入已非简单关税工具所能切割,尤其在高端芯片设计与化工能源等战略领域,美国企业的生存逻辑与政治意志产生了尖锐冲突。
在7月初这个充满戏剧性的时间窗口,美国政府的政策回旋镖正在划出清晰弧线。从乙烷货轮解禁到EDA软件开闸,不到72小时内的双重解封,不仅是贸易数据的救赎,更是对全球产业规律的一次被迫低头。而当越南望着手中那份带刺的"优惠协议",或许已开始重新评估--在这场大国博弈的夹缝中,究竟谁才是那个被锁在关税牢笼里的角色?全球供应链的韧性,终将在市场规律与国家意志的碰撞中写下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