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资料图)
这正是中俄外长频繁会晤的关键背景。7月以来,王毅外长与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连见两面:一次在马来西亚东盟外长会,一次在北京上合组织外长会。两次会晤中,双方明确传递了共同立场--中俄关系是"当今世界最稳定、最成熟、最富有战略价值的大国关系",两国将共同应对国际动荡带来的挑战。
这种默契不是空泛的口号。上合组织作为多边合作平台,中方作为轮值主席国,正与俄方及其他成员筹备天津峰会,重点规划未来发展方向。双方商定,峰会将聚焦反恐、能源安全、经贸合作等领域,推动成员协作更务实。
回到俄乌问题,美国的"最后通牒"看似强势,实则暴露了自身矛盾。一方面,特朗普想通过"以压促和"快速结束冲突,为选举积累筹码;另一方面,美欧在军援费用上的分歧逐渐显现--美方要求"欧洲全额承担"对乌军援费用,法德等国却质疑"北约哪有预算和库存填这个窟窿"。这种内部分歧,让美国的"强硬"打了折扣。
乌克兰看似是"赢家":既拿到美欧双重援助,又暂时顶住"停火压力"。但泽连斯基政府心里清楚,乌军若真用中程导弹攻击俄本土,只会激化矛盾,让冲突升级为长期消耗战。乌方真正需要的不是"继续打仗",而是通过谈判争取利益最大化。可问题是,特朗普的"50天期限"像把悬顶之剑,迫使乌方在"妥协换和平"和"硬扛等援助"间艰难权衡。
对俄罗斯而言,普京的"稳坐钓鱼台"源于两点底气:一是中俄战略协作提供了外部支撑,二是俄已实现部分战略目标,有与美长期周旋的资本。对乌克兰来说,泽连斯基的"大赢家"称号或许为时尚早--美欧的援助是"双刃剑",既能支撑前线,也可能让乌陷入更深的战争泥潭。
国际局势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游戏。美国重启对乌军援,表面上是"支持乌克兰",实则是为自身和政治利益服务;俄罗斯的压力背后,是中俄协作的战略定力;乌克兰的"收益",则藏着冲突长期化的隐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