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冲击下宏观政策如何提速加码?多方面分析(5)

2025-04-11 13:44  第一财经

建议2:增加发行2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上文已提及,建议追加2000亿元支持科创、粮食与能源安全等项目,追加300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追加5000亿元支持基建,该1万亿元资金可以通过增发超长期特别国债加以补充。此外,结合现有的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引导基金、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各地产业引导基金等的运作经验,建议由财政部、进出口银行等部门合作设立5000亿元稳外贸发展基金,引入商业银行、信托、基金、实体经济上市企业等机构投资,带动超过2万亿元社会资本参与股权类与债权类投资,专项支持广东、浙江、江苏、山东、上海、福建等出口大省的优质外贸企业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为其提供中长期流动性支持,保障外贸企业与相关制造业企业生产经营。在此基础上,考虑成立子基金,增大对东盟、欧盟、拉美、非洲等地区在能源、基建、制造业等领域的投资,促进双边、多边经贸合作。建议5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用于支持减税降费及退税政策,重点支持机电产品、电子产品及零部件、新能源汽车、光伏、纺织品和服装、家居和家具用品等制造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提高增值税与消费税退税率,优化审批流程、提升退税效率,减轻外贸企业税负,降低相关企业成本。

建议3:"前重后轻"地安排"6+4"化债资源,引导金融机构配合地方政府合力举债、妥善化债。建议将2024年末新增的6万亿元化债专项债限额使用节奏调整为"二三一"的额度安排,即第一年增加2万亿元、第二年增加3万亿元、第三年增加1万亿元。2025年前置使用下一年1万亿元的化债资源,合计额度3万亿元。建议将五年内每年8000亿元的专项债使用安排调整为:第一年8000亿元,第二至三年各安排1万亿元,后两年每年各安排6000亿元。前三年的化债安排最大化加大资源投入,给地方政府下一场财政资源的"及时雨",迅速减缓其债务压力,使其能够腾出手来更大力度地推动地区投资和消费增长。建议央行及时下调利率、释放流动性,降低金融机构资金成本以引导其积极购债,尽快落实化债方案。

建议4:择机降准1个百分点,可于二、三季度分别调降0.5个百分点,释放超过2万亿元流动性;建议重启国债公开市场买卖操作,直接向金融市场投放流动性5000亿元流动性。一方面通过降准、公开市场操作等总量型工具释放大规模流动性,降低金融机构资金成本与获取难度,配合政府债券的大规模发行。同时,还将推动社会融资成本下行,支持居民与企业信贷恢复增长,促进投资与消费。另一方面,释放政策调控的强信号,增强市场信心,稳住股市楼市。

建议5:二、三季度择机调降政策利率0.5个百分点,推动商业银行LPR下调0.5个百分点以上。美国强推"对等关税",全球通胀可能会面临较大上行压力,境外主要央行预计会进一步加快降息节奏,境内外利差有望收窄。建议宽松货币政策进行前瞻性操作,下调七天逆回购利率0.5个百分点至1.0%,大幅降低商业银行资金成本,缓解其经营压力,有效推动LPR下行,降低贷款利率与债券发行成本,刺激投资与消费增长。

建议6:降低专项再贷款利率0.5个百分点,增加支持股票市场发展的两项结构性工具额度,考虑设立3000亿元稳外贸专项再贷款。

建议7:央行设立2万亿元额度的专项再贷款,向中央汇金公司提供充足流动性,支持其加大投资规模,发挥"平准基金"功能,稳定股市;央行也可考虑尝试直接增持股指ETF等资产。

建议8:央行做好人民币汇率预期管理,引导机构调整投资策略增强对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容忍度。鉴于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国际经济环境的复杂性,美元对人民币汇率可能会在较大的区间内波动,如在7.2~7.5区间或者在7.1~7.6区间。建议央行积极引导市场预期,鼓励商业银行做好人民币贬值预案,及时调整外汇投资与风险对冲组合安排,扩大汇率波动的容忍度。同时,央行也需提前准备好各类汇率调控工具,有需要时要果断动用离岸央票发行、外汇存准率、外汇风险准备金、跨境融资宏观审慎参数、外汇储备等工具,引导汇率回归合理区间,避免出现大幅波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