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出国际大戏,不知道大家看了没。
主角是澳大利亚,剧本是老掉牙的"贼喊捉贼"。他们对着全世界大喊,说自己被欺负了,样子委屈得不行。但咱们先别急,抽丝剥茧,看看这事到底是怎么回事。
澳大利亚国防部跑出来说,我们中国的苏-35战机,在南海上空对他们的P-8A反潜机干了件"极其危险"的事。
他们指责我们的飞行员投掷照明弹,离得太近,行为"不安全、不专业"。听起来,他们好像是无辜的受害者,在自家院子里散步,结果被邻居扔了石头。
但事实是什么?
真相很快就来了。我们南部战区的新闻发言人,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讲得清清楚楚。明明是澳大利亚的P-8A侦察机,未经中国政府许可,非法闯入了中国的西沙领空!
你没看错,是他们先闯进我们家。
我们怎么办?南部战区的海空力量立刻行动起来,跟踪监视,并且警告驱离。说白了,就是你跑到我家门口鬼鬼祟祟,我当然要出来看看你是谁,想干嘛,并且明确告诉你:"这里不欢迎你,请马上离开。"
我们的苏-35伴飞警告,已经是最大程度的克制了。结果他们倒好,反咬一口,说我们吓到他了。这可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这次官方回应里,有个词特别值得关注。
南部战区罕见地使用了"有力反制"这四个字。这可不是简单的外交辞令,措辞强硬了那么一点点。
这背后传递的是一个非常明确的战略信号。
意思是告诉澳大利亚:别再试探了,我们的耐心是有限的。我们的决心和意志,你们最好能看懂,别再自讨苦吃,给自己挖坑。
这四个字,分量很重。它标志着我们的应对方式,正在从简单的警告驱离,向更具实质性的行动转变。
其实,澳大利亚来南海"碰瓷",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今年以来,他们的P-8A飞机已经好几次跑到南海上空,打着"海上监视"的旗号,干着抵近侦察的勾当。每一次,都被我们果断驱离。
一个远在南半球的国家,不远万里飞到北半球来,目的就是为了配合美国的"印太战略",在中国家门口刷存在感,当个合格的"急先锋"。

这个小弟当得很卖力,可账算对了吗?
难道忘了大半年前的记忆了?今年2月,我们海军的055型万吨大驱编队,就曾到访悉尼附近的公海,进行实弹演习。当时澳大利亚的民众有多紧张,政客们的反应有多激烈,他们不记得了吗?
那次行动,就是一次清晰的力量展示。如果记忆真的那么短暂,那我们有必要用更深刻的方式,帮这位美国的"马前卒"好好回忆一下。
面对这种"不安全、不专业"的挑衅,我们手里的牌,远比他们想象的要多。我们可以让他们得到一次对等的教训,让他们彻底清醒过来。
军事上的选项是多维度的。
最直接的,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你派飞机来我们家门口转悠,我们也可以派出战机,去你们外海执行对等的监视巡航任务。
我们也可以部署自己的侦察机、反潜机,到澳大利亚周边的空域,让他们也尝尝被"监视"的滋味。
要是想把信号释放得更强烈一些,我们的轰-6K/N远程战略轰炸机,完全有能力绕飞南半球一圈,给澳洲来一次印象深刻的"雷霆展示"。

除了空中,海上也一样。
我们可以把055型驱逐舰、航母编队,或者专门收集情报的大型电子侦察船,部署到澳大利亚的近海。
这种实际的战略存在,会迫使他们不得不正视现实,重新评估双方的力量对比。让他们明白,挑衅一个大国,是要付出实际代价的。
军事牌是硬实力的体现,但真正的博弈,高手过招,往往在看不见硝烟的战场。
博弈的关键,在于战略定力和对时间的运用。有句老话说得好:"时间是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澳大利亚的经济命脉,很大程度上握在我们手里。
他们的繁荣,严重依赖对中国的出口。这是我们手中最强大的、不对称的筹码。
我们根本不需要大动干戈,只需要有足够的耐心,精准地调整一下贸易的阀门。让市场规律自己去发挥作用,就能让他们感受到切肤之痛。
比如铁矿石。
我们是澳大利亚铁矿石最大的买家。此前,我们就曾要求铁矿石巨头用人民币结算,对方最终也只能接受。这说明,在巨大的商业利益面前,什么条条框框都是可以商量的。
既然如此,我们完全可以收紧对澳大利亚铁矿石的出口限制条件,让他们真切感受到得罪最大客户的后果。

还有牛羊肉、羊毛制品等等,这些都是澳大利亚引以为傲的出口支柱。恰好,我们也是这些产品的重要采购方。
在这些贸易往来中,适当地设置一些新的门槛和规范,足以让澳大利亚经济界感受到寒意,从而向他们的政府施加压力。
这并不是报复,而是一种提醒:当你的政治站队开始严重损害经济命根子时,时间最终会裁决,谁的损失更大。
澳大利亚这次的表演,无非是在华盛顿面前表忠心,扮演好"忠实打手"的角色。
但这种跑到巨人面前"亮肌肉"的方式,在我们看来,多少有点可笑。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每一次澳大利亚跳出来"作妖",中国总能找到精准而有力的回击方式。
就连军事专家张军社先生,也已经向澳方发出了郑重警告:希望你们能读懂这次警告的含义。
如果下一次,因为澳方的挑衅,引发了中澳两军任何海空意外摩擦,那么全部的后果和责任,都将由澳大利亚自己承担。
话已经说得不能再明白了。
如果澳大利亚还是听不懂,或者假装听不懂。那么下一次,恐怕就真的只能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它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