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女孩被继父强奸时不敢反抗,曾目睹其家暴生母 法院:继父构成强奸罪

2025-11-22 11:01  头条

2025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一起涉家暴典型案例,让无数人脊背发凉。17岁女孩吴小某在继父张某的精神控制下遭受性侵,施暴过程被对方录下视频,走投无路的她只能偷偷发微信向母亲求救,这起案件撕开了重组家庭未成年人保护的沉重伤疤。

案件的细节令人窒息。2022年7月,小吴来到浙江某市,与母亲和继父张某共同生活。刚踏入这个"新家",她就亲眼目睹张某对母亲实施家庭暴力,还得知继父曾因故意杀人被判刑的恐怖过往。2022年10月5日晚,母亲因惧怕家暴离家躲避,独自留在家中的小吴陷入绝境。张某利用长期形成的威慑力,对她实施性侵并录制视频,而小吴因深度恐惧,全程未能做出激烈反抗。万幸的是,她抓住机会向母亲发送求救信息,母亲报警后,张某在出租房内被抓获归案。

庭审中的争议更凸显了此类案件的特殊性。张某及其辩护方声称,小吴未明显反抗即意味着"自愿",试图逃避法律制裁。关键时刻,检察机关申请心理创伤治疗督导师出庭,通过专业分析戳穿了这一狡辩--视频中小吴的行为全程跟随指令,正是极端恐惧下的正常生理反应,绝非自愿配合。法院最终认定,张某利用家暴背景和犯罪前科形成精神控制,使被害人"不敢反抗",已构成强奸罪,依法判处其有期徒刑四年六个月。

这起案件绝非个例,而是熟人性侵的典型缩影。数据显示,我国未成年人性侵案件中熟人作案占比超七成,其中继父母、亲属等占比突出。重组家庭更成为风险高发区,相关报告显示,近三年重组家庭中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案件,占全部未成年人性侵案件的23%。施暴者往往利用"监护者"身份形成天然优势,通过精神控制、威胁恐吓等手段,让受害者陷入"求助无门"的绝境,而"无明显反抗"常成为其脱罪的借口。

悲剧的背后,是多重保护防线的失守。小吴母亲长期遭受家暴却未及时止损,给了张某可乘之机;重组家庭中缺乏必要的安全边界教育,让未成年人难以识别危险;社会对"精神控制型家暴"的认知不足,导致此类侵害常被忽视。更令人揪心的是,许多受害者因羞耻感和恐惧心理,选择沉默隐忍,39%的受害儿童直至成年后才意识到自己遭遇了性侵。

值得欣慰的是,司法正在为未成年人筑牢安全屏障。最高法明确规定,特殊职责人员性侵未成年人应从重处罚,精神控制等同于胁迫手段 。本案中跨学科专业人士出庭作证的模式,更成为破解"无反抗即自愿"迷思的关键,为同类案件审理提供了重要指引。但法律的惩戒只是事后补救,更重要的是构建事前预防体系。

家长需牢记,"家庭和睦"不能以牺牲孩子安全为代价,重组家庭更应建立清晰的安全边界;学校要将性教育落到实处,教会孩子认识身体主权,明确"泳衣覆盖的部位任何人不得触碰";社会需完善强制报告制度,让学校、社区成为未成年人的"安全哨"。当孩子发出异常信号--如抗拒特定人员、情绪抑郁、行为反常时,成年人必须保持警惕,主动介入。

17岁的小吴用一条求救信息打破了黑暗,而更多潜在的受害者仍需要被守护。家庭本应是温暖的港湾,而非伤人的牢笼。唯有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合力,织密未成年人保护网,才能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安全的环境中成长,让"熟人侵害"的悲剧不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