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打奉陪到底,全球接到消息,中国用中英双语,跟美国算总账

2025-08-31 11:05  头条

近些年,美国在所谓的"印太战略"驱动下,不断拉帮结派,挑拨、怂恿南海等周边国家在南海搞事情。

对于美国再而三的挑衅,中国不再沉默,8月25日,一份名为《美式"航行自由"法律评估报告》的重磅文件发往全球。

内容直击美国几十年来赖以维持其全球海洋霸权的核心借口--"航行自由",中国向全世界揭露美国的虚伪本质!

美方动作不断

8月13日,一幅熟悉的画面再次上演。美国的"希金斯"号驱逐舰与"辛辛那提"号濒海战斗舰,在没有获得任何中方许可的情况下,径直闯入了黄岩岛的领海。

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军事巡航,更像是一次精心策划的"法律宣示",是美国庞大"印太战略"棋盘上落下的一颗棋子。

但这一次,回应它的不再只是外交抗议和海上监视。几天后的8月25日,一份厚达500页、约12万字的报告悄然公布,发布方是中国自然资源部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

这份报告,试图系统性地拆解美国主导了数十年的海洋"语法书",一场关于国际海洋规则解释权的博弈,正式从幕后走向台前。

这场交锋的核心,早已超越了舰船能否物理通行的范畴。它直指一个根本问题:谁有权定义海洋上的"自由",谁又有权解释支撑这种自由的法律?

霸权的自创词典

为了给全球军事行动披上合法外衣,美国精心打造了一套专属的"法律工具箱",里面装满了自创和曲解的概念。这套话语体系,与其说是对国际法的尊崇,不如说是为其霸权量身定制的护身符。

其中最典型的发明,莫过于"国际水域"这个词。你翻遍《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CLOS),都找不到这个法律概念的踪影。

这纯粹是美国的自创,目的就是模糊化公约对领海、专属经济区、公海等不同海域的精细划分,从而主张其海军在全球任何地方都享有不受限制的绝对自由。

当军舰需要驶入他国领海时,美国又会熟练地拿起"无害通过权"作为挡箭牌。然而,公约对"无害"二字有着极为严格的界定,明确禁止任何形式的情报收集和军事演练活动。

可现实呢?"希金斯"号这类军舰搭载着尖端的侦察设备,在别国门口进行战术机动,其行为本身就是对"无害"原则的根本性违背。

而当需要在台湾海峡这类敏感水道穿行时,"公海走廊"这个概念便被推到前台。这种说法巧妙地忽略了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内拥有的对资源勘探、环境保护和科学研究的合法管辖权。

在美国的语境里,航行自由被粗暴地等同于"无限制的军事通行自由",沿岸国的合法权益则被选择性无视。

法庭外的"大法官"

美国在海洋法问题上最令人费解的悖论,在于它总是以国际海洋秩序的"捍卫者"自居,却始终游离于这个秩序的基石之外。它像一个拒绝上场比赛,却又坚持要给场上球员和裁判制定规则的"局外法官"。

这种"我行我素"的执法者姿态,从1979年启动的"航行自由计划"开始就已定型。四十多年来,该计划针对全球三十多个国家实施了超过一千二百次行动,同时还对五十多个国家的海洋主张提出过外交"抗议"。

这根本不是在多边框架下行使权利,而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单边主义示威。其行为逻辑的核心,可以概括为"只要权利,不要义务"。

美国频繁引用公约中关于航行自由的条款来为自己辩护,却坚决拒绝批准这部公约。因为它既想享受规则带来的便利,又不愿意承担公约规定的资源共享、争端解决和环境保护等责任。

这种矛盾,连《纽约时报》都曾评论指出,要求别国遵守自己都不肯批准的公约,是完全"说不通"的。说到底,这套操作的本质,不过是"炮舰外交"的现代升级版。

它利用全球最强大的海军力量,将自身的国家利益包装成普适的国际法,再以"保护盟友"、"维护秩序"为名,对菲律宾马科斯政府这类角色释放错误的信号,让他们误以为美国是"坚强的后盾",从而达到军事威慑和地缘政治操控的真实目的。

五百页的法律檄文

8月25日发布的这份中英双语报告,标志着中国应对策略的一次重大升级。它意味着中国正从过去那种现场对峙、外交喊话的被动回应模式,转向在规则和话语权层面发起系统性的主动进攻。

这是一次从"被定义者"到"释法者"的身份转变。报告没有停留在空洞的政治口号上,而是用超过八百条国际法条文和二百多个详实案例,一砖一瓦地构建起自己的法律论证。

其核心叙事非常清晰:美国口中的"自由"是服务于少数的霸权,而中国主张的"主权"才是维系多数国家利益的秩序。

报告以中英双语的形式发布,其战略意图不言而喻。它的对话对象,已经超越了中美双边,直接面向了那些同样曾受美国"航行自由"计划影响的全球南方国家、中立国以及国际法学界。

这份"法律宣言"迅速在全球范围内搅动了舆论,菲律宾马科斯政府紧急召开国安会议进行评估,越南外交部间接表达了对通过国际法解决争端的支持,就连联合国秘书长的发言人也出面呼吁所有国家遵守国际法,避免单边行动。

这份报告就像一本清算总账的账本,它用国际法本身的工具--案例和条文,逐一清点美式"航行自由"背后的不法性、无理性与双重标准。

它在向全世界宣告:关于海洋规则的讨论,不能再由一个"局外人"垄断解释权了。

结语

这场围绕"航行自由"的博弈,深刻地揭示了美国如何通过自造词典和规则悖论来维系其摇摇欲坠的海洋霸权,也展现了中国如何通过一份严谨的"法律檄文"发起了一场重塑国际海洋秩序认知的规则之战。

这预示着,未来的国际竞争,将不仅仅是航母与驱逐舰的硬实力较量,更是法律叙事、规则解释和国际共识的软实力争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