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死回生的叮咚买菜,利润翻了12倍

2024-08-14 20:00  观察者网

2024年8月7日,叮咚买菜发布2024年第二季度财务报告。财报显示,叮咚买菜实现了2021年来最高单季净利润,达到6712.6万元人民币,环比增长约4.5倍;non-GAAP准则下净利润为1.03亿元,同比飙升约12.7倍。

2019-2022年间,叮咚买菜净亏损分别为18.7亿元、31.8亿元、64.3亿元和8.07亿元,持续亏损。但如今,叮咚买菜已经连续七个季度non-GAAP实现盈利,其中刚过去的第二季度,叮咚买菜产品收入回升至疫情时水平,服务收入和"其他运营收入"均创下单季历史新高。

公司创始人兼CEO梁昌霖表示,叮咚买菜内部进一步上调了对第三季度及全年净利润和业务规模的预期,预计将实现显著同比增长,并继续实现Non-GAAP以及GAAP标准下的盈利。

叮咚买菜和每日优鲜两家前置仓模式的生鲜电商曾不被人看好,盒马前CEO侯毅曾公开表示前置仓模式并不成立,只是做给VC看的模式。

而随着每日优鲜在烧了140亿元后在2022年倒闭,三年烧了115亿依然深陷亏损泥潭的叮咚买菜更是让市场对于前置仓模式一度判了死刑。在总结了前期过渡追求规模化的问题后,不仅短短两年间叮咚买菜起死回生,前置仓模式甚至摇身一变,成为了商务部鼓励发展的电商模式,传统零售行业也逐步意识到了前置仓的价值,包括山姆,永辉等大型商场均开始了效仿。

盈利还得靠江浙沪

叮咚买菜采用的前置仓模式是指在离消费者最近的地方设立仓库,3~5公里辐射圈,消费者下单后,商品直接从仓库发货,用于解决生鲜行业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而叮咚买菜主营的生鲜食品的生产、运输、保存特性,使得生鲜电商成为一门投入高、损耗高、毛利低的艰难生意。

在过去全国布点遭遇挫折后,叮咚在近年来意识到了自己全国一盘棋的问题,并开始了针对性的调整。

在撤出厦门、天津、成都和重庆等市场,优化广深等地站点布局后,叮咚买菜决定继续加码江浙沪大本营。叮咚买菜App显示,目前公司在浙江、江苏、广东、河北、安徽、上海和北京的25个城市开通服务。

聚焦江浙沪也给叮咚的营收增长带来了保障。

2024年第二季度,叮咚买菜GMV同比增长16.8%,达到人民币62.187亿元。"江浙沪"地区延续了增长态势,扬州等城市达到了50%以上的年同比增长。得益于江浙沪区域覆盖率和渗透率的提升,其中,上海、江苏、浙江同比分别实现了16.5%、28.5%、30.4%的增长。今年上半年,叮咚买菜在上海的GMV同比增长9.5%,浙江同比增长22.7%,江苏同比增长22.6%。

为了加强江浙沪地区的市场份额,叮咚买菜计划在全年新增约80个前置仓,目前上半年已开设近40个。叮咚买菜首席财务官王松表示,上半年新开设的前置仓,单仓日均订单量已达到800单,其中大部分已实现运营层面的盈亏平衡。

江浙沪地区之外,叮咚买菜在其他地区也收获了一些进展。据悉,二季度北京区域实现同比增长8.5%。据叮咚买菜高管在业绩会上透露,随着夏季的到来,进入6月,包括广深在内的所有区域都实现了规模的同比正增长,大盘同店增速为21.6%。另外,广深及北京区域的亏损季度环比也在不断收敛。

不过从运营利润角度来看,叮咚本次的盈利的关键依然在非运营收入。

财报显示,2024年第二季度,总营收和总运营支出的差值为-1383.8万元,但由于"其他运营亏损/收入,净额"高达6743.8万元,使得当季"来自运营的亏损/收入"转为正值。而在2024年第一季度,总营收和总运营支出的差值为-2097.2万元,"其他运营亏损/收入,净额"仅为985.8万元,导致"来自运营的亏损/收入"仍为负值。

对此,叮咚管理层表示:为了提高利润率,叮咚买菜也持续向自有品牌、预制菜、休闲百货发力。未来,要持续获得盈利,叮咚买菜需要在扩张市场的同时,谨慎选址,以降低提前闭店等带来的损失。同时,立足生鲜市场的叮咚买菜,还需要不断发掘客单价、利润率都更高的产品,提高这类产品销售在总GMV的占比。

财报还显示,在二季度发放年终奖后,叮咚买菜实现经营性现金流净流入2.5亿元,连续四季度为正。而截至二季度末,包括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短期受限资金和短期投资在内的余额为41.6亿元,这也代表着叮咚在整体盈利的同时,运营层面的现金流也走向了健康的轨道。

不拼规模反而能赚钱

那么曾经被所有人嫌弃的前置仓电商,为啥如今又能重获新生呢?

前置仓在过去做不好,并不是本身商业逻辑有问题,而是盈利模型的优化问题。

一方面,前置仓属于重资产投入。仓储、配送等基础设施都要跟随扩张步伐进行搭建,还有相应的人力成本、营销成本,前期的投入相对是比较大的。

而且前置仓要保证即时配送,商品分拣要快,如果自建配送渠道,履约成本也比较高。

另一方面,早期的前置仓,基本都是以生鲜前置仓为主。生鲜本身就是一个高损耗率而且非高频的品类,所以会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商品损耗高毛利低,二是若没有规模化订单,则成本更高。

在过去的几年间,包括叮咚在内的生鲜电商都陷入了一个思维定式,通过烧钱布点+低价模式换取规模,随后利用自身规模实现降低成本的循环,然而从结果来看,这套模式并没有跑通。

对此叮咚也做了反思和总结,得出了新的看法。

在今年一季度的叮咚财报电话会上,公司CEO梁昌霖就表示,对于生鲜行业来说,传统链路中,通过低价获得规模,然后通过规模降低采购价格和运营成本的原理如今已经失效了。叮咚买菜在做的则是不断提高端到端的效率,提高供应链能力,向供应链要利润与竞争力。在确认了打法后,叮咚买菜正在通过"源头采购-生产加工-仓储-履约配送"这一完善的链路,结合严格的品控标准与自主研发的中台各管理系统来提升自己的供应链能力。

其实,同样是生鲜电商的盒马、朴朴和美团买菜,似乎也同样意识到了这个道理,从全国布点大打出手变成了各自守住自己的主场,盒马和叮咚聚焦江浙沪,美团买菜深耕北京,而朴朴则扎根华南,各自开始搞小而美的模式。

对此,百联咨询创始人庄帅认为,生鲜零售本就是可以盈利的,把规模做小盈利不难。当前生鲜零售呈现出区域化深耕、发展自有品牌和会员制等特征,区域化也在加强。

实际上,在加强了供应链水平和深耕化后,放弃规模化的叮咚买菜反而在业绩上取得了进步。

翻看财报显示,叮咚买菜二季度服务收入为8110万元,这主要来源于绿卡会员的会员费。以叮咚买菜绿卡会员费88元来计算,叮咚买菜的绿卡会员接近百万级别。

而一个用户成为付费会员,就意味着他是平台的忠实拥趸,在购买频次和客单价上相较一般用户更高。这也从侧面解释了为何叮咚买菜在城市收缩的情况下,还可以获得业绩提升。

更重要的是,自2023年三季度起,叮咚买菜的服务收入逐季度递增,分别为5716.8万、7103.5万、7975.5万。这也是叮咚买菜能够实现逐步盈利的关键支撑。

传统商场也开始前置仓

除了生鲜电商们逐步跑通了前置仓模式,传统零售巨头也开始入局或加码前置仓业态,成为前置仓模式的主力选手。

山姆是前置仓的头部玩家,前置仓数量超过500家,平均每个仓的日均订单量超过1000单,山姆年GMV 400亿元。线上电商销售占比已经达到了55%,其中前置仓占电商订单量近70%。

永辉则选择在全国1000多家门店,开辟一些区域设置面积不同的仓,分为全仓、半仓、分拣区。

永辉的一千多家门店基本完成了"仓店合一"改造,即在数千平的超市门店里开辟几百平米的区域,专门用于线上订单高频商品的摆放、分拣。相较传统的前置仓模式,仓店合一模式的租金、水电等成本更低,也更好地与门店订单形成互补。

还有沃尔玛、物美、天福便利店等传统零售巨头,在前置仓上也开始了更多的尝试。

今年4月,商务部发布《关于实施数字消费提升行动的通知》,其中提到,鼓励即时电商与履约一体化体系建设,创新发展基于前置仓的前店后仓、便利店前置仓、无人前置仓等多种即时零售业态。

结合传统零售企业在前置仓的加速布局,以及前置仓新业态的繁荣,都足以证明前置仓已经通过了生存考验,进入了成熟阶段。

未来随着即时零售和实体零售的进一步融合,品类丰富的前置仓也将吸引更多参与者,新一轮的"长跑"也将开始。

而随着最难跑通的生鲜电商也跑通了前置仓模式,叮咚买菜的盈利或许将带动更多的零售企业尝试前置仓模式。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