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煦:朱棣最宠爱的儿子,常自比唐太宗,为何被侄儿活活烤死?
宣德元年(1426年),明朝的第五位皇帝宣德皇帝朱瞻基(朱棣的孙儿)前往皇城根西门内看望自己的亲二叔朱高煦。没想到已经被贬为庶人的朱高煦,见到大侄儿来了,直接伸出脚将已经登基的大侄儿绊了一跤,朱瞻基便摔了一个大跟头。
作为一国之君,被人如此戏弄,朱瞻基如何能忍?
于是便让人搬来一三百斤重的大缸直接将朱高煦压在下面,朱高煦力大无穷直接将大缸给举了起来。朱瞻基便命人在大缸旁边点燃木炭,很快便将二叔活活烤死了。
除此之外,朱高煦的十一个儿子(长子早已病逝)中有十个儿子同父亲一起被处死。
朱瞻基为何会如此痛恨自己的二叔呢?甚至连自己10位堂弟也全都不放过,仅仅是因为二叔将自己绊倒?
当然不是!
其实朱高煦的一生还是挺可怜的:
被祖父所不喜
被父亲忽悠
被侄儿活活烤死
这篇文章我们便一起来认识一下朱棣的嫡次子朱高煦,在明朝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
01 祖父不喜
朱高煦是仁孝徐皇后所生的第四个孩子,在朱高煦之前徐氏已经为朱棣生下两女一子,其中嫡长子便是后来的仁宗朱高炽。朱高煦是朱棣的嫡次子,太祖皇帝朱元璋的第十个孙儿。虽然朱高煦不是朱棣的第一个儿子,但却是朱棣最喜欢的一个儿子。
嫡长子朱高炽喜静厌动,相对于骑射功夫而言,朱高炽更加喜欢读书。
正因为如此,朱棣便更加喜欢骑射功夫俱佳的嫡次子朱高煦。
朱高煦曾跟兄长朱高炽一起前往南京城就学,但是朱高煦生性狡黠,而且做事狠辣,言语轻佻,太祖皇帝并不喜欢朱高煦这个孙儿,反而喜欢生性端庄沉静的朱高炽,大赞朱高炽有"为君之才"。
洪武二十八年,朱高炽被封为燕王世子,朱高煦作为次子则是被封为高阳郡王。
了解明史的应该知道,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培养二十五年的皇太子朱标病逝后,朱元璋并没有从其他的儿子中挑选一位德才兼备者做储君,而是选择了孙儿朱允炆为皇太孙,在他病逝后继承皇位。其实在朱元璋还在时,朱允炆便对自己叔叔们颇为忌惮,所以在洪武三十一年刚登基不久便开始削藩,先后削掉周王、代王等五位藩王。
与此同时,也派人前往北平时刻盯着燕王朱棣。
为了不成为侄儿砧板上的鱼肉,朱棣在姚广孝的劝说下决定起兵靖难。但是对于朱棣而言最缺的便是武器兵马,为了能够有足够的时间为起兵做准备,朱棣便开始装病。而且在建文元年四月太祖皇帝忌日时,朱棣假装病重不能成行,让三个儿子前往京城祭奠。
不管是建文帝还是建文帝身边的谋臣,都对燕王朱棣十分忌惮,担心朱棣会谋逆。所以在朱棣三子来到京城后,兵部尚书齐泰便劝说建文帝:将燕王三子全部留在京城,以防不测。
但是东宫伴读黄子澄却不同意:如此不可,若是这样做的话便是在告诉燕王,朝廷在怀疑他,燕王必定会对此做准备,对朝廷有百害而无一利,不如将他们全部放回北平,反而能让朱棣放松警惕。
建文帝听从黄子澄的建议,打算将朱棣三子放出京城。
然而魏国公徐辉祖(朱棣的小舅子,徐皇后的亲弟弟)得知后,赶紧给建文帝上密折:我的三个外甥中,朱高煦骁勇善战很是彪悍,而且还是一个无赖,既不会对陛下忠心耿耿,也会背叛自己的父亲,日后一定是一个大患。
朱棣有三子,而且都是徐氏所生嫡子,为何徐辉祖单单将朱高煦视为祸患呢?
建文帝便有些拿不定主意,询问徐辉祖的弟弟徐增寿与驸马爷王宁的意思,二人早就已经暗中与朱棣勾结在一起,自然会向着朱棣说话,建议建文帝将朱棣三子放回北平。就这样建文帝答应将朱棣三子遣返回北平。
朱高煦还直接偷了徐辉祖的马逃走,徐辉祖派人去追,终究还是让朱高煦逃走了。
而且在返回北平的路上,不仅杀了官民,而且还杀了涿州的驿丞。
朱高煦此举按照大明律应当被削爵处死,朝臣们便纷纷指责燕王朱棣没有管教好自己的儿子
朱高煦虽然是朱棣最喜欢的一个儿子,但并不被祖父所喜,而且为人处世很不安分。如此之人有父亲的庇护偏爱还可善终,但朱棣终究要在朱高煦之前去世,如此朱高煦的结局便早已注定了。
02被父亲忽悠
建文元年,燕王朱棣起兵靖难,将不善骑射功夫的燕王世子朱高炽留在北平镇守,而次子朱朱高煦则是跟随父亲朱棣一起出征。朱高煦虽然是燕王之子,但是经常是冲锋在前,作战十分勇猛,而且还多次救了父亲的命。
建文二年(1400年),燕王与南军的白河沟之战中,朱高煦率领精锐部队冲锋陷阵,斩杀南军大将瞿能父子二人,立下大功;不久,在东昌之战中,朱棣兵败,大将张玉为了救朱棣而死。眼瞧着朱棣也要身陷危险之中,幸好朱高煦率兵赶到,不仅击退了南军,而且还救了父亲朱棣一命。
正因为次子如此骁勇,而且时刻陪伴自己身边一起出征,朱棣便越来越重视次子。甚至朱棣曾对朱高煦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吾病矣,汝努力,世子多疾。"
我已经老了,你应当多努力,世子的身体也不好。
朱棣此言,难道是有要朱高煦代替兄长朱高炽位置的意思吗?
正因为父亲的这句话,朱高煦便有了夺嫡之心,不仅不尊重兄长朱高炽,而且经常在父亲面前说兄长的坏话。正因为朱高煦与朱高炽之间如此,被建文帝身边的臣子方孝孺得知。方孝孺便给建文帝出了一个主意:给镇守北平的燕王世子写一封信,招降朱高炽,许诺只要朱高炽归降朝廷便可将其直接封为燕王。
在给北平的朱高炽送信的同时,建文帝还故意将此消息传了出去让正在前线作战的朱棣得知,以此来离间他们父子。而朱高炽收到建文帝来信的事情被宦官黄俨素得知,黄俨素向来与朱高炽不睦,所以便着人密报朱棣"世子要造反"。
朱棣自然不会轻易地相信,朱高煦趁机进言:兄长以前在京城的时候,便跟朱允炆十分交好
就在朱棣就要相信次子的话时,朱高炽的使者到了,将建文帝的书信原封不动地交到了朱棣的手里。朱棣便说道:差点冤枉了我的儿子!
"嗟乎!几杀吾子!"
朱高煦此次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除掉自己的兄长,自然心有不甘。
建文四年,朱棣率兵在浦子口败给了南军,幸好朱高煦率兵赶到,朱棣见到儿子后大喜,说道:我已经很累了打不动了,你应当奋勇再战。听到父亲的话,朱高煦更加奋力杀敌,很快便击退南军。
这年六月朱棣率领燕军进入南京城,建文帝不知所踪,朱棣在拜谒了太祖的陵寝后登基称帝
四年的靖难之役,朱高煦的功劳丝毫不输任何一位靖难功臣;而且在父亲多次身陷危难之中时,将父亲救了出来;而且很多次燕军处于败势时,朱高煦总能转败为胜。单这一点朱高煦便是当之无愧的靖难第一功臣,朱棣自然很清楚儿子的功劳,而且也很喜欢这个最像自己的儿子。
03夺嫡之心
在四年的靖难之役中,朱高煦在武将中的威望极高;淇国公丘福、驸马王宁都比较喜欢身经百战的朱高煦,所以便在朱棣的面前夸赞朱高煦,并且请求朱棣将朱高煦立为太子。
更何况朱棣曾说过"世子对疾,你要多努力"这样的话,朱高煦以为父亲会将自己封为太子。
但是太祖皇帝早就已经立下《皇明祖训》: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按照太祖皇帝的祖训,朱高炽作为嫡长子,才是最合适的皇太子人选。更何况朱高炽并非混用无能之辈,以万人面对李景隆五十万大军,坚守住了北平城,等到父亲的援军到来。
不管从哪方面讲:朱棣都不能越过朱高炽,将朱高煦封为皇太子。
但是朱棣确实非常喜欢次子,只是因为朱高煦恃宠生娇,多行不法之事,便最终决定将嫡长子朱高炽封为皇太子,次子朱高煦为汉王,三子朱高燧为赵王。
并且让汉王朱高煦前往云南就藩,朱高煦对此非常不满:
我究竟有什么罪过,要将我赶到那么远的地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