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丽文上任后第一步就打通了军系。她请出黄复兴党部主委、前海军陆战队二级上将季麟连担任国民党副主席,靠这位军方老将,她在最短时间内赢得了退伍军人与军系党员的支持。黄复兴系统是国民党长期的"铁票仓",也是党内最保守、最讲纪律的一群人。郑丽文知道,要想在党内稳得住,先得有人在"后院"替她撑腰。
季麟连不仅有资历,也有人脉,他的背书让军系信任郑丽文,这一步棋,稳得极其关键。她本来就以论述见长,自主党员多因理念与表达风格支持她;加上季麟连打通黄复兴,两条线并进,军系与基层的信任链条迅速成形。

稳住了军系,她随即出手安抚地方。郑丽文任命李乾龙为国民党副主席兼秘书长,这个人事安排堪称一石三鸟。李乾龙与王金平、卢秀燕关系密切,是地方派系公认的协调者。郑丽文让他掌管日常党务,又让他参与重大决策,不只是回馈辅选功劳,更是把他当成稳盘的支点。
李乾龙的出现,让朱立伦留下的基层空缺有了着落,也让地方主委看到"自己人"的影子。地方派系不再观望,基层组织很快恢复运作。郑丽文以一招"借人补洞",修补了被掏空的中枢神经。也正因李乾龙身兼副主席与秘书长,权责跨度极大,外界一度担心其权力接口过宽,出现"掣肘甚至架空"的可能性。

而11月1日即将到来,朱立伦将与郑丽文正式交接。就在这场权力转换的节点,朱立伦突然宣布带着211名国民党公职人员集体辞职,席卷范围从主席办公室成员到地方党部主委。这在国民党史上前所未有,被外界形容为一场"大地震"。表面上,朱立伦说是"尊重新主席的人事权",但在郑丽文眼里,这更像一场"有预谋的撤场"。
她刚上任不到十天,党务系统几乎被一夜抽空,要在短时间内补齐两百多个职缺,简直是场硬仗。外界普遍认为,这是一道考题,考的是她的应变与整合能力。同步传出的组织流向也很清楚:朱立伦的国民党主席办公室原班人马整体转为其个人办公室;许宇甄、林宽裕等国民党一级主管则离开国民党中央,程序上虽属交接,但在时点上与"集体辞职"叠加,对新团队的接管节奏形成了双重压力。

问题的关键,在于朱立伦的这场"集体辞职"并不只是仪式,而更像是一场政治信号。他卸任带走班底本无可厚非,但要求所有地方主委一起辞职,意图就耐人寻味。蔡英文冻结国民党党产后,地方党部大多靠地方强力人士自掏腰包维系,这些主委几乎是地方"金主"。朱立伦逼他们集体走人,看似干净利落,实际上是掐住郑丽文的命脉。没有地方主委,党务网络瘫痪;而他想传递的信号很明显,"我虽然卸任,但话还没说完"。这一手既是试探,也是警告。
局势很快反转,郑丽文用一连串动作反客为主,稳局成势。她靠季麟连拿下军系,靠李乾龙整合地方与卢秀燕阵营,又与傅崐萁结盟,获得国民党团支持。随后推出"县市长选举现任优先"原则,谢国梁等县市长迅速响应。短短几天,党内的力量版图重新分布:基层归心、军系站队、党团表态。朱立伦挖的坑被她用人脉和策略一点点填平,反倒成了她确立权威的起点。到了11月初,国民党从动荡走向平稳,郑丽文的名字正式与"整合者"划上等号。

回头看这场权力博弈,表面是一场组织重整,实则是一场无声的较量。朱立伦以"集体辞职"制造震荡,想以惯例延续影响;郑丽文则以人事布局化解危机,把原本的混乱变成一次洗牌。她让李乾龙和季麟连成为缓冲层,既安抚各派,又搭建新团队。朱立伦的"大地震"本想留下余威,结果成了郑丽文立威的契机。国民党表面风平浪静,实则权力中枢已然易主--从这一刻起,郑丽文不再是接班人,而是主导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