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煦:朱棣最宠爱的儿子,常自比唐太宗,为何被侄儿活活烤死?(2)

2025-09-07 16:43  搜狐

朱高煦坚持不肯就范,在朱棣巡幸北平的时候,朱高煦便恳请父亲能让自己跟儿子返回南京。朱棣本就对次子心中有愧,看到次子如此肯定自己便心软了,答应让给朱高煦与儿子跟随自己返回南京。

没多久,朱高煦便请求父亲,能将天策卫赏赐给自己做汉王府的护卫。而且经常将会自己比作唐太宗李世民,可以说朱高煦此举,无疑是在直接挑衅皇太子朱高炽。

了解唐史的应该知道唐高祖李渊最终能够登基称帝,跟他的次子李世民有很大的关系。李世民虽然年轻但是作战十分勇猛,立下不少战功。但是李渊做到皇位上后,按照"立嫡立长"的原则,将嫡长子李建成封为皇太子,而李世民则只是"屈居"秦王之位。

当然李渊很清楚次子的功劳,为了弥补李世民,李渊便专门为李世民设了一个官爵,叫天策上将。天策上将位列诸位王公大臣之上,在大唐除了皇上李渊、皇太子李建成,地位最高的便是李世民。

被封为天策上将的李世民,不仅有地位有威望,而且还可以设置天策府,自己招揽文臣武将。后来李世民之所以能够发动宣武门之间,取代自己的哥哥成为唐朝的第二位皇帝,跟他的天策府有分不开的关系。

朱高煦此举,很明显是想要学李世民,取代自己的兄长朱高炽,坐到皇位上去。

没多久,朱高煦再次请求父亲能够准许,为自己的汉王府增加两个护卫(一个护卫三千到一万九不等)。而且朱高煦的为人处世越来越骄纵,再加上他时常陪伴父亲身边,便趁机挑拨离间,多次向父亲说兄长的坏话。

正是在朱高煦的多次谗言下,对皇太子朱高炽忠心耿耿的解缙、黄淮等人被抓入狱。

一开始,朱棣还相信次子的话,对皇太子朱高炽心存怀疑。

但是朱棣毕竟不是昏庸之人,时间久了,即便是再宠爱次子,也会怀疑次子之所以坚持不离开京城,是否是有夺嫡的心思呢?

尤其是在永乐十三年,朱棣将朱高煦的封地改为山东青州,但是朱高煦仍旧坚持不就藩。而且还很不高兴地说:我有什么罪,让我去那么贫瘠的地方?

朱棣便不得不怀疑次子的心思,因为此时朱棣并不在南京,巡幸在外,为了尽快让次子离开南京,便直接下诏催促。

但即便是这样,朱高煦还是不肯动身离开南京,甚至还私下里挑选卫士,招募三千精锐,并且在王府使用皇帝才能用的器物,实在是"大不敬"。

待朱棣回到京城后,得知次子做了十多桩错事,便将其狠狠斥责一番,并且将其冠服脱掉,关在西华门内。而且朱棣还打算废掉朱高煦的汉王爵位,多亏皇太子朱高炽仁慈,多次在朱棣面前为弟弟求情,朱棣才答应将朱高煦放出来,但是朱棣还是将朱高煦的亲信诛杀,减少了他的两个护卫。

永乐十五年,朱棣将将朱高煦的封地改为乐安州,并且让朱高煦前往封地就藩。

朱高煦非但没有悔改的意思,反而对父亲更加的怨恨,甚至想要谋反。

太子朱高炽便写信劝说弟弟,但是朱高煦并没有将兄长的话当回事。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死在了北伐的路上。太子朱高炽遵从遗诏在京城登基,得知父亲病逝的消息,朱高煦觉得这是一个篡夺皇位的机会。所以便派自己的心腹前往京城,寻找合适的机会谋反。然而朱高炽直接下旨,将弟弟朱高煦召到京城,不仅增加其年俸,而且还赏赐其不少财物。这年十月,朱高炽还将朱高煦的儿子朱瞻坦封为世子,剩余的十个儿子则全部封为郡王。

父亲朱棣去世,朱高煦并未找到合适的机会谋夺皇位。

很快朱高煦又有了一个可以争夺皇位的机会:

朱高炽仅在皇位上十个月的时间便病逝了,而且朱高炽病逝时,皇太子朱瞻基并不在京城,而是在南京。得知父亲去世的消息,朱瞻基自然要从南京返回奔丧。

朱高煦便打算在半路设伏,害死自己的亲侄儿。

如此一来,朝中便无皇太子,而朱高煦便可趁机谋夺皇位。

然而朱高煦在战场是骁勇善战的将军,但并不善谋,朱瞻基得以安稳回到京城登基称帝。

04起兵造反,却极其尴尬

朱瞻基登基后,再一次厚赏自己的两位叔叔:汉王朱高煦与赵王朱高燧,而且给两位叔叔的赏赐比其他的藩王要多很多。

朱高煦在侄儿登基后先后多次向侄儿提建议,但凡是叔叔提出的,朱瞻基全部照办。

这给朱高煦了一种错觉:侄儿软弱无能,因此朱高煦便开始"旧病复发",越来越骄纵。

甚至在宣德元年八月直接起兵造反,还想要勾结朝廷重臣张辅来个里应外合。然而张辅忠心于宣德皇帝,将此事告知了朱瞻基。与此同时,在家中守孝的御史李浚得知汉王反叛后,便从小路赶回京城告知朱瞻基朱高煦起兵一事。

朱瞻基不忍心对自己的亲叔叔用兵,便派宦官侯泰带着自己的书信前去劝降朱高煦。

然而朱高煦没有丝毫罢兵的意思,并且给朝中很多公侯大臣写信,心中多是指责的话。朱瞻基无奈地说道:汉王果然反了!

原本朱瞻基打算派阳武侯薛禄率兵前去征讨,但是大学士杨荣极力劝谏朱瞻基能够御驾亲征。一开始朱高煦以为阳武侯薛禄率兵前来,心中很是高兴,因为对于骁勇善战的朱高煦来说,薛禄压根不是对手。

然而当得知朱瞻基御驾亲征时,朱高煦便开始害怕了。

朱瞻基给了叔叔一封书信,希望叔叔能够悬崖勒马,但朱高煦并未理会。

朱瞻基率领大军直接压境乐安,并且将乐安四门团团围住,在此写信劝降叔叔,但朱高煦还是没有理会。

不过城内有的叛将想要将朱高煦抓起来送给朱瞻基赎罪,朱高煦得知后非常害怕,便暗中派人前去见自己的侄儿,告诉侄儿:自己明日一定归降。与此同时朱高煦将所有反叛的书信全部烧毁,但是王斌等人极力劝说朱高煦不要归降,朱高煦假装答应他们,但是却从小路出城归降了侄儿。

就这样朱瞻基并未废一兵一卒,便平定了汉王叛乱。

群臣均请奏处死汉王以及世子,但是朱瞻基念在叔侄之情上并未如此做。还将群臣弹劾朱高煦的奏折拿给叔叔看,朱高煦赶紧跪下请罪。

朱瞻基将汉王余党全部处置,将乐安改为武定州,交给武定侯薛禄等人镇守,紧接着班师回朝。回到京城后,朱瞻基便将叔叔朱高煦与堂弟汉王世子朱瞻坦贬为庶人,囚禁在西安门内

原本朱高煦与世子可以在狱中度过余生,而且说不定哪一天侄儿开恩会将其放归自由。

但朱高煦却自己自寻死路,便有了开头的一幕。不仅朱高煦被处死,朱高煦10个活着的儿子全部被处死,实在是可悲。

结语

朱高煦的一生其实挺可悲的:

年幼时,因为不安分,为人处事轻佻而不被祖父喜欢;

靖难之役建功立业时,因为父亲的"承诺"而觊觎皇太子之位,百般为难、陷害自己的兄长;然而朱棣并未将朱高煦封为皇太子,而是按照"立嫡立长"的原则册封皇太子。心有不甘的朱高煦"赖在"京城不肯就藩,还自比唐太宗李世民,要父亲赏赐自己天策卫,实在是可笑至极

虽然朱高煦确实跟李世民一样,在父亲抢夺皇位的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还都是嫡次子;但朱高煦为人处世不安分,多行不法之事,如何能与"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相较呢?

仁宗与宣宗父子二人对朱高煦多次宽容、厚赐,但是朱高煦却以为此父子二人荏弱好欺负,便变本加厉,甚至起兵造反。结果不战而降,落得一个被囚禁的结局。

哪怕是被囚禁,朱高煦仍旧心有不甘,"戏弄"已经身在皇位的侄儿,结果不仅自己被处死,还牵连自己无辜的儿子一同被杀。

只能说,有这样不安分而且不擅谋的父亲在,实在是一种悲哀。

当然朱高煦后半生的荒唐,跟朱棣也有分不开的关系;若是朱棣在靖难之役时,没有给朱高煦希望的话,或许朱高煦并不会生出这样不安分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