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是暑热开始消退的信号,但今年的情况有些反常。
中央气象台已经连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多个城市在立秋前后将迎来40℃以上的极端高温天气,甚至不少地方夜间气温依然超过30℃,仿佛"火炉模式"全天在线。
很多人可能觉得,立秋就是"秋天到了",热不过几天。但今年的立秋,不仅不凉快,反而更热、更危险。
立秋≠凉快,反而是"秋老虎"发威的开始
不少人误以为"秋"字一出,天气就凉了。其实,立秋只是一个节气,并不意味着高温结束。
气象专家指出:立秋后的一到两周,是"秋老虎"最活跃的阶段,尤其是副热带高压控制区域,白天气温持续高烧,湿度又大,人体体验比盛夏还要难受。
根据中国气象局数据,2025年立秋后,全国将有超20个省份出现大范围持续性高温天气,江浙沪、川渝、华南等地,白天气温普遍在37-41℃之间,局地更可能突破42℃。
这不是"热一两天",而是连续7天以上的高温炙烤,对健康是实打实的挑战。
高温不是小事,它比你想象的更致命!
高温天待在室外,不只让人晒黑、出汗,更可能威胁生命!
根据《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指出,高温是诱发多种慢性病急性发作的高危因素:
中暑、热射病:持续高温下,体温调节失控,核心体温升到40℃以上,轻则头晕呕吐,重则意识丧失、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心脑血管事件:气温每升高1℃,中风风险增加3%,心脏病发作风险提升4%以上,尤其是老年人和三高人群要特别警惕。
呼吸道疾病恶化:高温高湿会加重哮喘、慢阻肺等病情,空气中臭氧浓度升高,也会刺激呼吸道。
国家疾控局数据显示,仅2022年,全国因高温相关疾病死亡人数超万人,且人数逐年上升。
我们不能小看高温,它不是"热一下"而已,而是真正的"隐形杀手"。
为啥今年立秋这么热?专家给出答案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专家指出,今年高温异常,与厄尔尼诺现象和全球气候变暖叠加有关。
简单说就是:地球发烧了,天气越来越极端。
厄尔尼诺导致大气环流异常,副热带高压持续加强,热空气压着不走。
全球变暖让基础气温升高,一旦热浪来袭,烈度和持续时间都变得更强、更久。
这不是"偶尔热一下",而是全球趋势的体现。
联合国气候变化报告已经多次强调:极端高温将成为未来常态,不再是"偶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