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人形机器人没有一条这样的成熟的生产线。汽车有整车标准、零件标准、维修换件标准,而人形机器人几乎每家长得都不一样,关节布局不同,传感器位置不同,动作模型也不同。这意味着没有标准化接口,没有共用件,成本没法降,制造没法规模化。换句话说,想要做一百万台人形机器人,就得先搭建一个能做一百万台机器人的产业链。
这边供应链还没健全,那边机器人高层也传来变动的消息。
前段时间特斯拉机器人项目负责人 Milan Kovac 离职,这位出身波士顿动力、主导 Optimus 系统架构的核心人物,在特斯拉内部被视为"最懂机器人运动控制的人"。他的离开一度引发团队重组。据多家外媒报道,马斯克随后亲自接手项目方向,研发汇报线从自动驾驶部门并入 AI 芯片团队。
"手"是真正的难题
机器人身上最难做的就是"手"。
"这么说吧,机器人的灵巧手量产难度甚至超过机器人全身的量产难度"在北大专门做机器人研究的博士林武(化名)是这样形容灵巧手的制造难度的。

要知道手为什么难,得先看看人类手本身有多离谱。
我们的手由 27 块骨头、数十个肌肉群、数量众多的神经末梢共同协作,手掌上分布密集的触觉感受点,这就让人类的手指可以轻轻捏起米粒,也能抓住手提箱;能够感知玻璃杯温度的细微变化,也能凭经验判断一颗葡萄是不是熟透。
这种精细控制是连续的、实时的、生物级别的反馈回路:力量从前臂肌肉传来,手指关节协同控制,皮肤触觉提供反馈,大脑在几十毫秒内做出微调。
再没有更好的主意之前,目前机器人对于人手的复刻,就是把关键的元素全部用机器替代一遍。

人的手指肌腱被微型电机替代,关节靠减速器与传动线驱动,骨骼变成轻量化支架,触觉感受器变成力/压力/温度传感器阵列,而大脑执行的动作预测和反馈控制则交由实时运动模型与 AI 决策系统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