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既想拿好处又不愿尊重对方核心利益的态度,自然难以获得中方积极回应。
更值得玩味的是,瓦德富尔的强硬表态,本想讨好国内保守派,却引发了德国国内的分裂。
执政联盟中的社民党,公开批评其 "发出不良信号",认为这种做法会损害德国经济利益;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以及一些稀土进口商,更是急得跳脚,纷纷向默茨政府施压要求恢复对话。
面对内外压力,瓦德富尔的 "改口" 成为必然,但中方是否接受,主动权早已不在德国手中。
中国的稀土出口管制从来不是 "封锁",而是符合国际惯例的合规管理。

稀土原料
只要企业完成合规申报就能获得许可,这传递出明确信号:合作的大门始终敞开,但前提是相互尊重,而非单方面提要求。
从更长远看,这场稀土博弈折射出的,不仅是中德关系的现状,更是全球稀土格局的未来走向。
G7国家曾试图打造 "稀土联盟" 构建 "去中国化" 供应链,但最终沦为政治表演。
美国耗时数年仍无法量产高纯度稀土,欧盟研发的 "无稀土永磁体" 性能,仅为传统磁体的60%,根本满足不了高端需求。
而中国不仅掌控93%的稀土深加工产能,还握有58%的相关专利,提炼成本仅为美国的1/4,这种技术与产业优势,不是短期能撼动的。

德国总理默茨
对德国而言,瓦德富尔的 "改口" 只是第一步,要真正解决稀土焦虑,还需跳出 "政治表演" 回归务实。
默茨政府已释放信号,称外长行程推迟不影响总理后续访华,这或许是修复关系的契机。
但默茨必须平衡好基民盟的政治诉求与企业的经济需求,明确在核心利益问题上的立场。
毕竟德国企业需要的是稳定的稀土供应,而非空洞的政治口号。
这场外交风波也给所有稀土依赖国上了一课:
那些既想享受中国稀土红利,又想在政治上挑衅的国家,终究要在现实面前认清--合作的基础是尊重,而非讨价还价。

中德关系
至于瓦德富尔何时能真正踏上访华之路,这取决于德国能否拿出足够的诚意。在全球产业链深度融合的今天,任何将经济问题政治化的企图,最终只会反噬自身。这或许就是德国外长的 "改口" 闹剧,留给世界的最深刻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