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马克龙的计划从一开始就面临多重阻碍,首先是G7内部的分裂。德国明确支持这一提议,认为能平衡特朗普上台后的不确定性,但日本和加拿大态度冷淡,意大利直接表示反对,英国因国内事务无暇顾及,而最关键的美国至今未正式表态,仅称"会研究并与盟友协调"。特朗普团队内部对此分歧严重,有人主张邀请中国来现场施压,有人则担心这会给中国"站台",这种内部撕裂让G7很难形成统一意见。要知道,G7的决策机制向来需要成员国一致同意,只要有一个国家明确反对,马克龙的构想就难以落地。
更核心的问题在于,中国根本没有加入G7的理由。G7的本质是美西方主导的排他性机制,其试图构建的"新国联"秩序,与中国倡导的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背道而驰。美国当年推动G7转型,就是想凭借其在金融、科技、高新产业领域的优势,取代联合国的部分职能,俄乌冲突中G7对俄实施的极限制裁,就是这种霸权逻辑的集中体现。中国若加入G7,无异于认同这种以意识形态划线、以霸权规则主导的国际秩序,这与中国坚持的多边主义、公平正义原则完全相悖。更何况,G7峰会多年来持续炒作涉华敏感议题,中国若出席峰会,岂不是要坐在台下听任他人指手画脚?2020年特朗普曾提议扩G7邀华,就被中方直接拒绝,如今历史不会重演。

中国外交部11月13日的表态已经说得很清楚:注意到相关报道,支持包容性多边主义,G20才是讨论全球经济治理的合适平台。这番话言简意赅,既表明了中国对多边主义的支持,也隐晦点出了G7的排他性弊端。对中国而言,金砖国家、上合组织、RCEP等机制更符合多极化趋势,这些平台秉持平等协商原则,聚焦务实合作,远比G7的政治秀更有价值。中国早已不需要通过加入某个西方俱乐部来证明自己的国际地位,如今的中国在全球舞台上拥有足够的话语权,犯不着去挤G7那张越来越小的桌子。
马克龙其实心里也清楚,中国加入G7的概率微乎其微。他这番操作更像是一场"外交试探",一场精心设计的政治表演。通过放出邀华消息,既展示了中法关系的升温,又向美国传递了"法国有独立外交空间"的信号,还能在国内赚足外交活跃的名声,可谓一举多得。即便最终计划不了了之,马克龙也已经达到了自己的政治目的。
说到底,马克龙的大胆计划,本质上是西方霸权体系衰落背景下的一次挣扎。G7试图通过吸纳中国来维持自身影响力,却忘了中国早已走上更广阔的多边舞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