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刷到全红婵父母开超市的新闻,评论区里"消费女儿名气"的争论看得我心里五味杂陈。这个16岁就拿遍奥运金牌的小姑娘,连她父母靠双手做生意的选择,都被架上了舆论的放大镜。
新闻里说,全爸全文茂把原来的农产品小店扩成了大超市,在村口和县城开了两家店,货架上摆满了水果、干货和零食。最让我留意的是个细节:老店原本叫"全爸农产品特价仓",被网友质疑后,他第二天就改成了自己的名字"全文茂农产品特价仓",还说"靠女儿火一阵子不算本事,靠自己才能长久"。这话听得人心里一暖,想起东京奥运夺冠后,商家送钱送房他都婉拒,说"女儿是国家的,不是我们家的",这份清醒在流量时代太难得。
但争议还是没断。有人吐槽村里的柚子比城里贵,有人盯着门口没收拾的垃圾袋说管理不规范,更尖锐的声音直指"炒作"--比如之前送月饼时用了全红婵的卡通立牌,就被说在消费女儿名气。可反过来想,全红婵夺冠后,她家成了打卡地,顾客慕名而来是客观事实,难道父母非要躲着这份关注度,继续只种果园才算"不消费名气"?
全妈冯玲妹的样子更让我动容。曾经身体不好没法工作,现在在店里亲力亲为,主动给顾客试吃柚子,被认出时只是笑着回应。视频里全爸戴着草帽,蹲在水果堆前挨个挑柚子,把太轻的"报废品"拣出来,还弯腰叮嘱清理角落杂物。这哪是靠名气躺赚的样子?分明是农民做生意最实在的较真。
有意思的是,全红婵当年的愿望就是"开一间大大的超市,里面好多好多零食",现在父亲替她把愿望变成了现实。这份心意,在网友的争议里反而被忽略了。哥哥之前因综艺事件口碑下滑,更让这家人明白"谨言慎行"的重要性,全爸也坦言"关注度确实因女儿,但不能全靠她",这份克制已经比很多借子女光环敛财的家庭清醒得多。
晚上和朋友聊起这事儿,她说得很中肯:"网友怕的是消耗冠军的荣誉,但全爸全妈的做法是'借势'而非'消费'。借关注度把自家的好东西卖出去,靠挑柚子的较真留住顾客,这是正经生意。"确实,比起那些靠子女名气直播带货、接虚假代言的家庭,他们守着实体店,盯着柚子重量、清理垃圾的样子,全是踏实过日子的烟火气。
合手机时想起超市里的场景:全爸检查货物,全妈招待顾客,女儿在远方训练学习,一家人各有各的努力方向。金牌是全红婵拼来的荣耀,但父母靠双手把日子过好,从来不是对这份荣耀的消耗。那些揪着细节苛责的声音,或许该分清:真正该反对的是躺平吸血的炒作,而不是普通人借着机遇、凭劳动谋生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