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财政政策:从积极到"更积极"
会议提到,财政政策要"更积极",上次如此提法在2020年,应对疫情冲击。
赤字率有望提升至4%以上。2023年、2024年预期目标赤字率均为3%,但2023年窄口径赤字率实际已达到4.59%。配合"更积极"的表述,明年预计赤字率提高一个百分点,实际提高1.3万亿的财政赤字规模,相对于近几年每年1万亿元特别国债等举措来说,绝对规模的变化并不大,但有助于打破3%赤字率的古板约束和提高财政政策的灵活性。
10万亿化债工作加快推进,明年关键在于落地。11月8日,财政部公布10万亿元化债方案,10月以来用于化债的债券已发行超过两万亿。明年关键在于落地,中央加速下达置换债额度、地方政府加速发行,通过释放原本用于偿债的财政资源,地方政府可以增加对投资和消费、科技创新等领域的支持,从而促进经济的恢复增长。
财政政策发力,一是扩张各类专项债以及中长期特别国债的发行使用范围,减少约束条件,更重要的是其投向领域是否可以撬动更高投资乘数;二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特定群体支出,地方政府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帮助特困人员、孤儿、孤寡老人、学生、失业人员等特定群体抵御风险;三是结构性减税降费,在科技创新和制造业领域的企业有所倾斜。
3 货币政策:从"稳健"到"适度宽松"
会议提到,货币政策要"适度宽松",上次提法在2008-2010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时隔14年再现,足见力度。
预计明年更大力度降息降准,可能累计调降政策利率50BP左右,累计降准200BP左右。12月2日,央行行长潘功胜在2024中国金融学会学术年会暨中国金融论坛年会上表示,"明年央行将继续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和政策取向,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大逆周期调控力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降低企业和居民综合融资成本。"
降准、购债等多渠道释放中长期资金,维护流动性宽裕。11月底,MLF到期、专项债发行提速等导致流动性需求大增,央行同步开展8000亿元买断式逆回购操作和净买入国债2000亿元增加中长期资金投放。当前我国央行持有政府债券占总资产比重约5.5%,与成熟国际市场央行持有政府债的规模和体量相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预计明年将通过降准、购债、上缴央行利润、结构性政策工具等方式,更大力度满足市场对中长期资金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