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电话打到北京,不认错也不归还中企管理权,中方回应了3句话

2025-10-23 09:10  头条

荷兰官员将电话打到了北京,但绝口不提道歉二字,中方全程寸步不让,要求荷方必须拿出一个交代。

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

根据中国商务部官网消息,10月21日,王文涛部长应约与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通话,核心议题围绕安世半导体僵局展开。

通话中,荷兰全程未提及此前干预中企经营的歉意,仅表示 "愿寻找建设性解决方案";

而中方则明确划下红线,要求荷方尽快妥善解决问题,保护中资合法权益。

这场看似常规的经贸沟通,实则是一场地缘博弈与规则捍卫的正面碰撞。

荷兰此次主动致电,绝非单纯的 "寻求合作",背后藏着美国施压的清晰痕迹,其干预安世半导体的每一步,都与美方的动作高度同步。

闻泰科技收购了安世半导体

9月份,美方率先抛出 "半导体穿透性规则",要求对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中涉及 "敏感技术" 的企业实施更严格管控,而闻泰科技旗下的安世半导体早已被美方列入实体清单。

仅仅1天后,荷兰经济事务与气候政策部就 "精准" 出手,于9月30日对安世下达部长令,冻结其全球30个主体的资产、知识产权及人员调整权限。

10月12日,荷兰政府又补出 "理由",以所谓 "存在严重治理缺陷、威胁欧洲技术安全" 为由,要求安世任何重大决策必须经荷方许可--这套 "美国定调、荷兰执行" 的操作,很难用 "巧合" 解释。

荷兰的 "跟牌" 看似顺从美方,实则让自己陷入被动。

安世半导体虽不生产尖端芯片,却是全球汽车基础芯片的核心供应商。

荷兰贸然冻结其运营,直接掐住了欧洲汽车产业的 "芯片脖子",这也为后续中方反制、欧洲车企施压埋下伏笔。

欧洲汽车产业

现如今,荷兰敢对中企动手,却不敢不主动求和,根源在于其自身面临的内外双重困境--

国内政局动荡需要 "政治表演",外部反制与产业压力又迫使它不得不寻求破局。

从内部看,荷兰正处于政局敏感期。

6月份,极右翼自由党退出执政联盟,导致内阁因分歧垮台;

10月,荷兰即将迎来众议院选举,现任看守政府缺乏长期决策授权,却急于通过 "对华强硬" 的姿态讨好国内亲美势力,争取选举支持。

对安世半导体的干预,本质上是一场 "政治投机":既想向美方表忠心,又想借 "维护欧洲安全" 的名义争取欧盟支持。

可荷方没料到,中方反制来得又快又准,直接击中其产业链软肋。

荷兰议会

而外部压力则让荷兰的 "投机" 难以为继。

中方在荷兰发布声明后,迅速宣布 "禁止安世半导体在华生产的产品和组件出口"。

这一举措精准打在安世 "德国生产、中国封装、全球分销" 的模式上。

据中国网报道,安世70%的芯片封装工作在中国完成,中方反制后,安世中国区很快出现员工停薪、系统权限中断的情况,全球芯片分销通道几乎停滞。

更关键的是,欧洲汽车产业的不满情绪持续发酵:不少车企更是直接向荷兰政府抗议,担心生产线因缺芯停产。

一边是国内选举需要 "硬姿态",一边是产业压力需要 "软沟通",荷兰只能选择 "主动通话却不道歉" 的折中方案:

既想通过沟通缓解供应链危机,又不愿承认错误丢了 "政治面子",这种矛盾心态让其在谈判中缺乏诚意。

荷兰首相斯霍夫(2025年6月宣布辞职,现在担任看守首相至新选举)

荷兰的 "不道歉" 与中方的 "要交代",本质上是两种逻辑的碰撞:前者试图以 "地缘政治优先" 改写规则,后者则坚持 "市场规则至上"。

对荷兰而言,若继续抱着 "跟随美国" 的心态,最终只会陷入 "两头不讨好" 的困境。

一方面,中方的反制会持续加码,荷兰作为欧盟成员国,必然要承担来自欧盟内部的压力;

另一方面,美方的 "半导体穿透性规则" 本质是为了维护自身技术霸权,即便荷兰妥协,未来仍可能面临更多 "配合要求",最终损害自身产业利益。

对中方而言,此次 "寸步不让" 是对全球市场发出的明确信号:中国尊重国际规则,但绝不接受 "规则只针对中国" 的双重标准。

中国商务部

从之前反对美方单边制裁,到如今要求荷兰纠正错误,中方的立场始终一致:

经贸合作应基于市场化、法治化原则,而非地缘政治偏见。

正如王毅外长此前与荷兰外交大臣斯洛特通话时所言,希望荷方 "坚持独立自主精神和自由开放传统",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

这场通话或许只是博弈的开始,荷兰若想真正化解僵局,光靠 "寻找建设性方案" 的口头表态远远不够。

唯有放下美国的 "干预指令",正视中方的合理诉求,拿出承认错误、纠正措施的实际行动,才能给中企、给全球供应链一个真正的 "交代"。

中国外长王毅

否则,这场由荷兰主动开启的 "僵局",最终可能让荷兰自己成为最大的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