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10月23日,是进入霜降节气的日子。虽然没有下雨,但天气还是比较冷的,人们已经穿上了羽绒服、棉袄之类的衣服,可见,眼下我们已经能闻到一丝冬季的气息了。
今年的农历九月初三是霜降,霜降,是秋季的第6个节气,也是24节气中的第18个节气。此时太阳黄经到210°,斗指戌,一般在公历10月23日-24日交节。关于霜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提到:"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二十四节气解》中又云:"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我们可以知道,霜降是农历九月中旬的节气,此时阳气收敛,阴气主导,气温骤降导致水汽凝结成霜,故得名"霜降"。
在古代,霜降有"扫墓祭祖"的习俗。《清通礼》中明确记载了霜降节气的这一传统:"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说的是古人在霜降时节,会前往墓地清理杂草、献上祭品,以表达对先祖的敬意,这也说明,扫墓祭祖是霜降节气的重要官方礼仪。而且农历十月初一是寒衣节,也叫祭祖节,它通常在霜降期间,与清明节和中元节并称为"三大鬼节",人们也会去祭奠逝去的亲人,除了供品外,还会为他们送寒衣,叫"送寒衣"。
除了扫墓祭祖的习俗外,古时在霜降节气,民间还有习战射、喝酒观菊、登高远眺、吃柿子、白皮萝卜等习俗,可见,霜降节气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今年的霜降不一般。属于"霜降重阳前"的情况:
重阳节固定在农历九月初九,而霜降的农历日期波动会比较大,有时会在农历九月初,有时会在九月中,有时又会在九月末。而今年的霜降是在农历九月初三,属于"霜降重阳前"。
老话说;"霜降重阳前,农田一片白;霜降重阳后,树梢不见霜"。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霜降在重阳节之前到来,预示着霜降期间会有霜,霜覆盖在田地上白茫茫的一片,也说明天气之冷,提醒人们要多穿衣保暖;相反,如果霜降在重阳节之后到来,那么预示着霜降期间没有霜,天气会比较暖和一些。
不是迷信!九月初三晚上,最不能做的4件事,别忘了告诉家人!接下来一起来了解下。
1、晚上不吃太多鸭肉
老话说:"一年补通通,不如补霜降。"到了霜降节气,人们会贴秋膘,而贴秋膘吃的最多的就是鸭肉了。但古人不建议大家晚上吃太多鸭肉。
《饮膳正要》中提到:"鸭肉味甘、冷、无毒,补内虚,消毒热,利水道。"鸭肉性寒,有滋阴清热的效果。但霜降后,自然界中阳气渐收,人体内的阳气也要内敛。晚上本是阳气收敛、阴气渐盛的时候,这时候吃太多性寒的鸭肉,会容易伤到脾胃阳气,脾胃虚弱,人的消化功能就会变差;而且晚上人体代谢会慢,吃太多的鸭肉消化不完,会变成"痰湿",堆积在体内,时间长了 ,人会容易发胖。
因此建议大家晚上吃鸭肉时,要遵循适度原则,夜晚不要超过半碗,不要过量;另外,在烹饪鸭肉时,也要加入生姜、花椒等温性调料,平衡寒性。
2、晚上不长时间泡脚
霜降是秋冬交替的节气,天气变得更冷,不少人喜欢晚上泡脚驱寒,但我们的老祖宗却建议大家不要长时间的泡脚,为啥呢?
霜降时节,天气比较干燥,人体容易缺水,而脚上的皮肤薄,血管多,如果长时间的把脚泡在热水里,会让脚上皮肤的油脂被跑掉,失去保护,这样反而会让脚部的皮肤变得更粗糙干燥,起不到滋润作用;而且晚上长时间的泡脚也会让身体发热,气血上涌,让人变得精神起来,可晚上本是休息的时候,因此这样做会让人出现失眠的情况。
那么,在霜降期间,该如何泡脚呢?建议大家把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就行,水温也不要太高,40摄氏度左右最合适,在泡完澡后,也别忘了赶紧擦干,穿上袜子,别让脚着凉。
3、晚上不穿太厚的睡衣睡觉
随着霜降节气的到来,天气愈发寒冷,尤其是夜间,气温更是低,此时不少人会选择裹上厚厚的睡衣睡觉,觉得这样暖和,但老人并不提倡大家这样做,为啥呢?
霜降期间,夜晚寒湿加重,人们通常会换上厚被子睡觉,尤其是北方地区的朋友们,此时如果再穿很厚的睡衣睡觉,身体就会被包裹的过严,散热不畅,容易生内热,而内热积聚会导致毛孔张开,此时如果再不小心蹬开被子,寒气就会乘虚而入,从而让人出现咳嗽、受风寒的情况。
另外,晚上穿太厚的睡衣入睡,舒适感也会大大下降,身体会觉得比较闷,背部也会觉得比较硌,导致人翻来覆去的睡不着,这样反而打乱了睡眠,影响第二天的精神状态。
霜降时节天气冷,但睡觉时穿件薄软的睡衣,再盖一床厚些的被子就够了。这样既能保暖,也能保证气血顺畅运行,让大家睡得更香甜。
4、晚上不出门
到了霜降时节,不建议大家晚上没事出门,为何呢?
霜降后,夜晚的寒气越来越重,这时候出门,寒气会顺着毛孔进入体内,损伤阳气,阳气虚弱,人就容易手脚冰冷,甚至是免疫力降低;而且霜降是24节气中,昼夜温差最大的节气,晚上的气温很低,如果此时出门,保暖措施做的不到位,人就容易冻感冒。
另外,进入霜降,地面上常会有霜,这会导致路面湿滑,再加上晚上人们的视线不清,人就容易出现滑倒的情况。
但这里说的是晚上要尽量少出门,如果晚上有事需要出门,最好戴上帽子、裹上围巾,穿保暖防风的衣服,以及厚底防滑鞋,不要让头、腰腹、脚踝等部位着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