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霜降冻死牛,今年冬天冷不冷,答案就藏在咱们的农谚里

2025-10-23 11:51  头条

霜降是二十四节气里的第十八个,也是秋天最后一个节气啦。这就意味着,秋天差不多要收尾了,冬天正悄悄靠近我们。每年大概在公历10月23日左右,太阳走到黄经210度的时候,霜降节气就正式来了。这时候最明显的感觉就是昼夜温差特别大,白天可能还有点暖洋洋的,一到晚上气温就猛降,地表温度常常掉到0℃以下。空气中的水汽一遇冷,就凝结成小小的冰晶,挂在草上、土上、石头上,形成一层洁白的霜。

对我们来说,霜降可不只是天气变冷那么简单,它还是个特别重要的农事时间点。这时候北方大部分地方的秋收基本都收尾了,农民们正抓紧收最后一批庄稼,也给土地做越冬的准备;而南方呢,正赶上晚稻收割、播种油菜的关键时期。霜降也在提醒大家:该添衣服防寒啦,可以开始腌点咸菜、存点粮食,为过冬做准备了。所以说,这个节气不仅是天气变化的信号,更是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时间表",帮我们跟着自然的脚步,安排好吃穿住行,一过就是上千年。

今年是"早霜降"还是"晚霜降"?

这个问题要是问老一辈人,他们准能说得头头是道。老人家们平时不怎么看公历,习惯按老祖宗传下来的农历过日子,对时令节气格外敏感。他们早就从多年的经验里摸出了规律:要是霜降节气赶在农历九月十五之前到来,那就是"早霜降",意味着秋寒来得早,冷得也快;要是拖到农历十月才姗姗来迟,那就是"晚霜降",说明秋意绵长,天儿还能再暖上一阵子。

今年霜降的时辰正好落在农历九月初三,比往常提前了不少,那可不就是典型的"早霜降"嘛!正所谓:"霜降来得早,棉袄得提前准备好!"

那最让人关心的还是今年冬天冷不冷,老祖宗传下来的农谚早就给出了参考:

早霜降冻死牛,晚霜降穿单衣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霜降节气来得比往年早,那就意味着冷空气这股"强势力量"提前"上岗"了,而且一来就势头猛烈,毫不含糊。这就像是冬天提前吹响了集结号,后续的冷空气便会一波接着一波、前赴后继地南下,整个冬季的气温都会因此被压得抬不起头来,冷得彻骨,连平日里最耐寒的老黄牛都可能在棚里缩着脖子打哆嗦。

反过来,如果霜降来得晚,那就应了那句老话--"晚霜降穿单衣"。这表示冷空气不仅迟到,而且势力偏弱,冬天的整体气温可能偏高,寒潮次数少、强度也弱。有时候甚至会出现一段暖如春末的天气,田里干活的人中午还能穿着单衣活动,仿佛冬天被"偷"走了一段似的。

九月霜降无霜打,十月霜降霜打霜

这话说得太对了!霜降节气在农历九月和十月,那差别可不是一般的大。今年霜降落在九月初三,那就是典型的"九月霜降"。按照老话,初霜估计会来得晚一些,冬天刚开始也不会太冷,早晨都难得见到霜。为啥呢?因为农历九月还没到深秋,地里的热气还没散完,就算有冷空气过来,温度也不一定能低到结霜的程度。

可要是霜降节气到了十月,那冷空气可就要"动真格"的了--头一天的霜还没化,第二天新的霜又结上了,"霜打霜"的日子一到,冬天肯定提前报到,冷得也格外早。

不过光看月份还不够,霜降交节的时辰也有说法。今年霜降是上午 11 点 51 分交节,正赶上白天,这就对应了另一句农谚:

白天霜降,大雪堵门;晚上霜降,单衣过冬

老乡们都知道,霜降节气要是赶在白天,可不是什么暖和的好兆头,反倒说明冷空气来得勤、来得早,冬天的架势一上来就摆得足。北方的雪,怕是要比往年下得更猛、更密,一场接一场,保不齐真能遇上"大雪堵门"那种老辈子人才见过的场面。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闲话,气象专家早就分析过,今年秋冬季很可能会有弱拉尼娜现象出现,东亚地区的冬季风会比常年更强劲,一阵接一阵的寒潮容易频繁南下,低温天气会断断续续,格外冻人。

看来,北方的老乡们真得提早做打算了,厚棉被、棉袄棉裤别等到天寒地冻才翻箱倒柜,趁现在日头还好,赶紧拿出来晒一晒、透透气,这个冬天,保暖可得做到前头!

霜降见霜,立冬见冰;霜降无霜,立冬不冬

要是霜降这天早晨推开家门,看见田埂上、菜园里的白菜叶、萝卜缨上都均匀地铺了一层银白的霜屑,像撒了薄薄的糖粉似的,那就意味着夜里的气温已经悄悄跌破了零度,冷空气比预想的来得更早、更急。照这个势头冷下去,等到立冬前后,说不定就能看见河边浅水处结起薄冰,在晨光下泛着亮晶晶的光了。

反过来,如果霜降当天还是暖洋洋的,太阳明晃晃地照着,连一片霜的影子都寻不见,那往往预示着冬天会姗姗来迟,整个季节的气温也会偏暖和一些,风雪自然也少些。老辈人传下来的农谚说得更凝练:"霜降晴,风雪少;霜降雨,风雪多"--霜降那天若是碧空如洗,晴空万里,这一冬多半就干冷少雪,北风也收敛;可要是霜降日偏偏阴雨绵绵,湿漉漉的,那往往预兆着一个多风雪、阴冷潮湿的漫长冬季,雨雪会一场接一场,寒意也格外缠人。

霜降一到,农活儿就进入"抢收备冬"的关键期了。老话说得好:"霜降不摘棉,霜打莫怨天"。

南方的晚稻、北方的棉花,都得抓紧收,要不然一场早霜下来,稻谷就瘪粒儿了,棉花也会僵在枝头摘不下来。地下的红薯、萝卜也一样,"霜降前,薯刨完""霜降萝卜,立冬白菜",要是没及时挖出来,天一冷萝卜就容易糠心,红薯也可能烂在地里。收完庄稼还不算完,秸秆也得清理干净,"满地秸秆拔个尽,来年少生虫和病",不然残留的秸秆根茬里藏着虫卵病菌,过个冬来年肯定闹虫闹病。对了,霜降也是种麦子的好时候,"寒露种菜,霜降种麦",这时候不种,再晚麦子出苗难,冬天也容易冻坏。

生活上也有不少讲究。人们常说"补冬不如补霜降",意思是这时候进补,比到了冬天再补更管用。这天家家户户少不了炖锅羊肉,或者煮一锅萝卜排骨汤,羊肉暖身子,萝卜顺气,正是应季的吃法。

老人和孩子更得注意保暖,"寒从脚起"大家都懂,所以晚上热水泡脚成了必备项目,泡的时候加点生姜、艾叶,能把寒气从脚底逼出去。有关节老毛病的人,霜降之后就得把护膝戴上了,不然冷风钻进关节,疼起来可真要命。

霜降已至,冬天的脚步声越来越近了。"早霜降冻死牛"!九月初三遇霜降,今年冬天冷不冷?有啥说法?不管今年冬天是冷是暖,跟着农谚的指引,做好该做的准备,日子总能过得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