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枫:沙特与巴基斯坦在打造“伊斯兰版北约”吗?

2025-09-22 14:00  观察者网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晨枫】

9月18日,在与沙特签署共同防御条约一天之后,巴基斯坦国防部长表示,如果沙特阿拉伯需要,根据两国最新共同防御协议,巴基斯坦的核计划"可提供"给沙特阿拉伯。

这是巴基斯坦首次明确承认将沙特置于其核保护伞之下,也让外界之前的疑问终于有了答案。

伊斯兰世界的"北约"?

根据此次沙特阿拉伯与巴基斯坦签署的共同防御条约,任何国家对其中一国的攻击,将被视为对双方的攻击。这一条款与北约第五条十分相似,不免引起人们的狐疑:沙特和巴基斯坦的军事同盟可能导出伊斯兰世界的"北约"吗?

北约的前身是英法为了防止战后德国重新军国主义化而建立的。美国加入后,大大扩大了成员国行列,更是把北约的目的改为共同抵御苏联对西欧的入侵,这最终成为北约的基本定位。冷战结束后,北约一度陷入彷徨,但乌克兰战争极大强化了欧洲共识:"还是需要联合起来,才能抵御俄罗斯的进攻。"

但沙特和巴基斯坦签订《共同防御条约》的动力,可能复杂得多。

首先,当然刺激签订此次协议本身就是受到以色列轰炸卡塔尔的哈马斯代表团事件影响。卡塔尔位于波斯湾东南岸的半岛上,在陆地和两翼方向上被沙特围绕。尽管没有多少报道,以色列的导弹甚至飞机在行动中即使没有直接侵入沙特领空,也很逼近。对于沙特来说,唇亡齿寒是硬道理。

以色列对卡塔尔的打击横跨整个沙特,距离达到1600km以上

最重要的是,以色列在美国的默许下,悍然对"温和派阿拉伯国家"发动直接军事攻击,这是对"安全靠美国"的"温和派阿拉伯国家"的极大震撼。虽然以色列的目标是哈马斯,并不是直接的军事击溃或者政治推翻这些国家,但庇护哈马斯、为巴勒斯坦问题留下政治解决的途径,在政治上符合阿拉伯利益,在民意上符合阿拉伯心态。

卡塔尔敢于出头,正是因为勇挑桥梁重担。但在以色列不惜拆桥的现在,"温和派阿拉伯国家"需要认真考虑自己的基本国家安全了。不管以色列的炸弹是否针对自己的政治基本盘,炸弹在自己的国土上炸响,就是在动摇自己的政治基本盘。

在历史上,阿拉伯国家总是在列强中寻找靠山。在"阿拉伯的劳伦斯"时代他们选择了英国。二战后,"美盛英衰",阿拉伯国家改抱美国的大腿。冷战结束后,美国吃相越来越难看,阿拉伯国家开始用欧洲影响平衡美国影响,阿联酋、卡塔尔同时大量购买美国和欧洲战斗机就是最明确的投名状。

但阿拉伯国家也发现:靠人最终不如靠己。当然,现在完全靠自己还是靠不住,但从政治决心、军事同盟开始,还是可以靠自己的。沙特自诩为阿拉伯世界的"领导国家",又是逊尼派的精神家园,小王子渴望像"阿拉伯的劳伦斯"时代的老王子一样建功立业,可能是沙特-巴基斯坦军事同盟的主要推手。

当然,以色列威胁只是契机,以色列本身未必是沙特多大的威胁。沙特的传统威胁来自伊朗。作为逊尼派和什叶派的"领导国家",沙特和伊朗之间长期对峙。在中国主持下,两个国家达成和解,但这还是表面的,属于敌对双方的停火。宗教和地缘政治的深刻分歧没法在这样的和解中得到彻底消融。

另一方面,沙特代表的阿拉伯文明与伊朗代表的波斯文明争斗的时间更长,波斯文明在希腊城邦时代就灿烂辉煌,阿拉伯文明则要到公元六世纪伊斯兰的兴起才开始崛起。两者的争斗也将长期继续下去。

现实地说,沙特永远会对伊朗"防一手",拉上在伊朗背面的巴基斯坦是这一手很有用的。

作为逊尼派穆斯林和阿拉伯文明的"领导国家",沙特会把更多的海湾乃至大中东国家拉入军事同盟吗?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但巴基斯坦加入军事同盟的动力不一样。不管以色列作战飞机、导弹是否能够达到巴基斯坦的射程,以色列并不是巴基斯坦的问题。除了警告不得庇护哈马斯之外,以色列军事攻击卡塔尔并非针对卡塔尔,而是针对哈马斯。巴基斯坦虽然与哈马斯同属逊尼派,但相对于阿拉伯半岛国家,已经属于"外围"了。哈马斯也不会搬家到巴基斯坦,巴基斯坦在文化和种族上更不属于阿拉伯世界,并非哈马斯的理想栖身之地。

以色列在6月最远一次的打击达到2300km级别

现在哈马斯通过字面意义的浴血奋战,证明着阿拉伯人誓死不屈的决心和打翻犹太复国主义的能力,哪怕现在还做不到一劳永逸。与十月战争前埃及、叙利亚等代表的国家反以色列主义相比,现在哈马斯、真主党所代表的民族反以色列主义更加草根、更深刻。所以在真主党现在都"退居二线"了的背景下,哈马斯在以色列的政治视野里已经具有压倒一切的重要性。

哈马斯对沙特等逊尼派阿拉伯国家也特别重要。反以色列主义在政治上成为最有力的凝聚力之所在,对"只有部落、没有民族"的阿拉伯人的"民族建设"特别重要,建立民族凝聚力是国家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世界近现代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政治意义的反以色列主义(anti-Israelism),反对的是以色列在犹太复国主义名下对阿拉伯人实施的广泛而且深刻的社会不公,这是正当的民族解放。种族和文化意义上的反犹主义(antisemitism)反对的则是犹太人整体,属于反人类的种族主义的一部分。以色列和美国一贯有意将反以色列主义和反犹主义混为一谈,不能上这个当。

巴基斯坦能为沙特提供什么保护?

巴基斯坦的头号、事实上也是唯一生存威胁来自印度,建国以来,巴基斯坦和印度之间爆发过多次战争,大小边境甚至不那么边境的冲突更是不断,57空战是最近的事例。巴基斯坦尽管和印度同时成为核国家,国力还是相对弱小,发展速度甚至还不如印度,长期需要阿拉伯世界的"穆斯林兄弟"大力援助,沙特是主要金主。

另一方面,作为英国最用心的前殖民地,巴基斯坦的科技和军队建设还是长期领先于阿拉伯世界,常年的实战经验也使得巴基斯坦军人骁勇善战。巴基斯坦军人长期在海湾国家(包括沙特)充当某种形式的雇佣军,所以沙特-巴基斯坦军事同盟在技术层面上也门槛很低。

巴基斯坦西部到以色列距离大约在2600km级,在沙欣3射程内

有消息称,沙特-巴基斯坦的《共同防御条约》内容包括:

·巴基斯坦陆军将在沙特组建5个导弹团,配备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

·双方建立联合防空机制,配备卫星辅助系统和反导系统。

·双方将定期在海上举行联合军事及救援行动。

内容尚且无法核实,但在技术上是可以实现的。

巴基斯坦和伊朗一样,同属伊斯兰世界的"导弹国家",在沙特的国土上部署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可以帮助沙特获得有用的威慑能力。这是巴基斯坦主权技术范围之内的,可能也是巴基斯坦对沙特最大的用处之所在。

沙特距离以色列比伊朗近得多,短程导弹成本低得多,数量大得多,反应时间短得多,威胁也因此大得多。巴基斯坦还有中程导弹可以提供,在沙特内陆更加深远的基地发射的话,生存力更好,弹道特性使得中程导弹更难拦截。

巴基斯坦在57空战中展现了一定的卫星辅助作战的能力,虽然具体是以情报监视还是依然以指挥通信为主,巴基斯坦并未详细公开说明,但这对沙特是有用的军事科技提升,毕竟美国靠不住了。

防空反导是有意思的问题。巴基斯坦的技术能力有限,但未必不能通过从中国的引进或者直接购买帮助组建。57空战中巴基斯坦红旗9的作用依然有争议,但其存在本身就对印度空军是巨大的威慑。

另一方面,卡塔尔的先例清楚地表明,美欧防空反导系统可能存在危险的"盲区"甚至"叛变模式",阿拉伯防空需要靠得住的独立来源,在眼下,只有中国能提供这样的能力。而且93阅兵和历年珠海航展充分证明中国防空反导的技术水平,早就不是美欧技术的廉价平替了。中国对向沙特出口红旗9和其他防空导弹系统应该也是乐见其成。

沙特和巴基斯坦都不是海军大国,双方的联合海军行动和救援的象征性意义超过实战意义,但象征性意义也是意义。巴基斯坦最强大的陆军同样对沙特的用处不大,毕竟沙特面临的不是地面入侵的威胁,本身的地面军力在地区内已经足够强大。

但是巴基斯坦空军也是伊斯兰世界的劲旅,更重要的是,是伊斯兰空军中少有的胜旅,在历次印巴战争中常建奇功,在57空战中更是大获全胜。但巴基斯坦空军自身受到印度的压力很大,分不出兵来。

虽然中系为主的巴基斯坦战斗机融合到美欧系为主的沙特空军体系也有困难,在可预见的将来,联合行动的层次难以超过各种联合演习;但在长期来看,一旦沙特有意在战斗机方面也转向中系,巴基斯坦可以提供有用的经验和技术援助,这是不可多得的桥梁和拐棍。

巴基斯坦购买了一定数量的红旗-9BE

军备建设合作在《共同防御条约》里没有多加披露,但可能是巴基斯坦得益的最大、最直接部分。

古典共同防御条约只有同攻同守的内容。从北约开始,成员国内部的协调军事建设成为条约的和平时期重头。在条令、指挥、通信方面首先打通、融合,再在装备、弹药方面打通、融合。成员国部队之间的"互运作性"(interoperability)是北约联合作战有效性的基础,各种北约标准则是"互运作性"的保障。

军事上的"互运作性"(interoperability)并不是一个很好的中文翻译,可以粗略地理解为在部队和装备层面上的"即插即用"。在北约内部,一个比利时步兵连得到一个爱沙尼亚反坦克排和一个意大利通信班的加强是很普通的事,空战巡逻中两架美国F-15在预警机上英国指挥官控制下得到两架荷兰F-16的支援是更常见的事,海军编队几乎"永远"是多国舰艇混编而成。有为了政治目的的"为联合而联合",但更多的确实是"按需联合"。

沙特和巴基斯坦之间要做到这样的联合还路途遥远,但考虑到沙特是巴基斯坦军事建设的主要金主,在未来双方的装备建设上对"互运作性"有所考虑是自然的。考虑到中国对巴基斯坦军备技术的巨大影响,中国在其中的作用可以预期,但这是题外话了。

更加间接的是沙特对印度的影响。印度对沙特在阿拉伯世界的作用十分重视,沙特也是印度石油的主要供应国。在未来的印巴冲突中,从"对其中一国的攻击将被视为对双方的攻击"出发,沙特应该对印度实行石油禁运,这对于巴基斯坦是很有力的武器。

当然,印度的石油来源不止沙特,但俄罗斯路途遥远,远东石油的海运运能受限,从北冰洋运过来则绕道太远,远水能不能救近渴说不好。其他海湾国家也能出口印度,但考虑到沙特的影响,政治阻力小不了。

在人们热衷于战时中国石油供应是否被印度卡脖子的时候,战时巴基斯坦"私藏"的"石油武器"对印巴力量对比产生什么影响更加值得关注。

在更加具体的军事层面,巴基斯坦导弹和部队驻防沙特必然带来额外的沙特资金,巴基斯坦的军事建设投资显著增加是可以预见的,这对印度是大大的坏消息。尝到57空战甜头的巴基斯坦揣着新到手的沙特资金,会敲上北京的门,求购歼-35A吗?这其实不需要太多的想象力。在以色列空袭卡塔尔之后,中国可能也看到歼-35A在大中东的新前景,通过巴基斯坦打开销路未必不是双赢。

沙特欢迎印度的重视,但印度出于英俄"大博弈"时代的遗留思维,对"大印度"边缘的伊朗更加重视,沙特对此并不乐见。除了印度廉价劳动力,沙特对印度几乎没有任何形式或者程度的依赖,印度劳动力也没有什么不可被巴基斯坦或者孟加拉劳动力替代的。印度并没有对沙特-巴基斯坦共同防御条约多加评论,但是相信在心里已经警钟震天。

沙特和巴基斯坦为了不同目标走到一起,这与北约的形成机制不同。但沙特和巴基斯坦也确实从同盟中各取所需,反而是同盟关系最底层的含义。在可预见的将来,沙特-巴基斯坦军事同盟还不至于成为伊斯兰版北约,但这是否会最终发展成伊斯兰版北约,还是不要太早下定论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