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特使团访华所为何事?王毅外长特意点出一件事

2025-08-27 11:49  头条

8月24日,中韩建交33周年,韩国总统特使到访北京,递交李在明亲笔信。

很多事都有安排。韩方选这个纪念日出行,带队的是朴炳锡。谁是朴炳锡?以前是国会议长,经常和中国打交道,北京冬奥会也去过。团里其他人,有的是卢载宪,他的父亲卢泰愚是最早推动中韩建交的人。还有的在中国大学当过老师。这样的人走一趟,代表什么意思?明白的人一看就懂。

韩方行程安排得严谨,一到就递信,表达要修复关系。还发了两次APEC会议邀请,让中方十月去庆州。信息都列出来,明着说"尊重一个中国",又说"老朋友"。字面上,是想把气氛搞热一点。

现场王毅现身,大家都注意他怎么说。王毅摆出"恪守建交初心、坚定友好方向、拓展共同利益、改善国民感情、妥处敏感问题"这一串说法。先给台阶,再点线索。他加了一句,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也是半岛光复80年"。这话点出来,不光是讲历史。

"王毅外长强调,中朝抗战和半岛光复八十年"

韩国那边派特使,正好没安排韩国总统本人参加纪念活动,给了中国一个回应的机会。历史,现实,政策--三者联系在一起。这里面讲的是"共识"。历史没共识,很多地方就悬着。安全问题容易受影响。

"萨德"这事,大家都没忘。那阵子,经济、人文、娱乐都被影响,企业旅游业都冷了下来。现在韩国想挽回一点,中国对韩国半导体等领域很重要。双方关系,经济这块难分开。这不是随便一句话可以改变的。韩国国内也明白,真要脱钩很难办,不太现实。

但车怎么开,方向往哪?李在明人去了东京,去了华盛顿,行程很紧,又要顾好和北京的联络,派了高级特使,还带亲笔信。这安排就是不想断和中国的合作,又不愿意放下和美日的互动。这样一来,既能安抚外界,也避免北京变成第三顺位。整体来看,是一种对冲,两边都得表态。

李在明亲笔信写什么?官方没说,韩媒觉得,一个是邀请参加APEC,一个是希望经济合作。庆州要开APEC,韩国想多请几个领导人来,把会议办大。经贸这块,也想再接上线。最近,两国签证手续慢慢放松,航班、旅游、交流活动都在复苏,两国人民感受也在变好。

话归正题,关系的修复不能靠表面热络,还要看具体做法。"妥处敏感问题"是重点。外界最看重哪几点?"一个中国"这个原则,不能倒退。"萨德"这种牵涉战略利益的事,别再重复。谁也不愿意再来一次风波。韩方这回重申"尊重一个中国",外界要看实际,怎么落实在各种合作、安排、安全事务里。

有些评论说,两边都得接住,不然双方都不满意。美国对盟友有自己的要求,中国红线也不会轻易让步。韩国特使来的目的,是把关系拉回"正常"能沟通、能协作。新事情可以慢慢来,老问题不能一直反复折腾。

有个细节被媒体提到:朴炳锡称王毅是"老朋友"。其实,叫"老朋友"容易,要把事情办实更难。中方要的是,韩国明确具体立场,不随便涉入外部敏感事,推经贸、文旅等轻松项目。比如学生、青年间交流,文化活动,这些见效快,有助于建立信任。

中方明确说"改善国民感情"。大家都知道,前几年舆论氛围不太好,各种争议把情绪带起来。要缓和下来,就得拿出实事,比如航线恢复,签证更便利,搞联合项目,多接触,人走动了,气氛就好一点。只有这样,将来一些敏感的合作才有基础。在别的国家,这种方式早就用过。

中方对韩政策这次特意提了"稳定"和"连续"。外界担心的不确定,也算有了答复。企业和市场要的是规则明了,才能敢于投资,敢于扩展。韩国和中国经贸关系深,稳定性就是基础。

两国是邻居,地理改不了,合作网也织得密。想把这张网弄结实,少些风波,多补"漏洞"。现在特使团来访,有表态,也有回应,历史和现实放在一起。只要能把握住机会,关系能更上一层。如果把老问题反复搅动,付出的就会更多。

"中韩是不可分的近邻,利益交织,稳定为先!"

中韩两国这一次互动,很多眼睛都在看。谁先让步,谁更主动,或许没人说得清。可是,能让关系稳定回归,两边都能多做点事情,对谁都好。这次机会,错过就难补。

接下来,大家关注的是,APEC会见面吗?生意怎么做?学生、游客流动还会不会更多?各方表态都不少,关键还是看具体能不能落实。外交,很多时候看一步做一步。以后的事情,没有谁说得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