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逸:情绪化威胁重启关税大棒,凸显美政府缺乏有效战略博弈工具

2025-10-11 14:30  观察者网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沈逸】

国庆长假结束之后,习惯于单边贸易霸凌措施,无视中方正面警告信号的美国政府,在联邦政府停摆,商务部三分之二左右雇员受波及的情况下,受到了来自北京的迎面正击,包括但不限于中重稀土在内的全套反制策略,不仅瞄准美方高科技产业(包括先进制程逻辑芯片、高性能算力芯片,及其制造设备在内)和军工产业有关稀土的供应链-产业链软肋,而且精准复刻美方习惯使用的域外长臂管辖(技术以及工具的"一滴血原则")以及最新出台的50%股权穿透管辖。

习惯于实施单边霸凌,很少遭遇正面回应,同时正沉浸在没有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心理挫败状态下的美国政府领导人,很明显地出现了情绪化的反应,以11月1日为期,威胁到那时动用所谓增加100%关税的威胁,再叠加一个目前细节不清楚但是内容大致可以预期的对所有关键软件实施出口管制。

这些反应,没有超出中方的预期,而且进一步凸显了美对华战略竞争议题下,政策工具箱的匮乏。2025年上半年,美方挥舞芬太尼关税,以及全面对等关税的时候,还有某种战术上的突然性;但是在2025年的下半年,在经历了中美直接贸易被120%+的关税事实上中断的博弈之后,关税工具在对华战略博弈中的固有缺陷已经全面呈现,实际可能产生的短期冲击,以及在心理上的威慑效果,已经展现显著且急速的边际递减。

整体态势发展,没有超出中方对于中美战略博弈进入谈谈打打,打打谈谈,边打边谈阶段的预期。中美双方各自经济结构的特点、韧性特征,也已经充分呈现。在实体层面,中方的应对策略框架也已经清晰呈现:坚持严格对等原则,奉陪到底,只谈不让,要让就双边对等地让,不再接受美方在会谈前,用单边霸凌措施"虚空造牌"的习惯做法。

特朗普擅长"虚空造牌" 资料图

事实上,相比2025年上半年宣布关税之后立刻生效的做法,此次美方设置11月1日启动关税大棒的声明,更像是一种受到意外刺激之后的应激防护,而非深思熟虑之后的系统反应。

关税的基本原理,即在无法消除国内有效需求、无法在国际上找到可替代的供给来源的背景下,关税主要由进口方,而非出口方承担,已经一再被实践所证明。中国所具有的供应能力,尤其是产能支撑的系统性的战略供应能力,被证明是无法替代的;美国对华征收关税,就是对美国进口商以及消费者征收的间接税;这种征收,会导致关税压力向美国国内消费市场价格的转移,并持续助推美国国内的通货膨胀压力,以及消费者终端的持续承压。

在美国目前的经济态势下,如共和党MAGA议员格林等指出的,工资没有上涨,物价在持续上涨,这种压力导致的美国民众的负面情绪,会直接作用于美国国内的政治过程,在2026年美国国会中期选举中,相关压力导致的民众普遍存在的不满情绪,将会导致MAGA核心支持群体的负面反应。

参考2025年上半年,中方对美国关税霸凌的反制措施,中方的反应将是具有可预见性的确定反应。如果最终11月1日美方的100%关税落地,那么迎来的,极大概率是中方的对等反制措施,同样增加100%的关税,然后重复2025年上半年美方征收对等关税,中方报复,美国经济承压,然后美方主动要求缓和对抗,开展对话,然后对等取消关税措施的循环。同样不会改变的,是中美两国政府,在此过程中,表现出的显著的治理能力差异。中方将进一步完善"全球减一(减去美国)"的世界大循环机制,进一步强化对外贸易的韧性。

所谓关键软件的出口限制,产生的影响也是如此,短期内,相关领域可能承压,然后在中长期,中方系统性替代对相关软件依赖的进程,会进一步加速和提升;提升之后,中方相关产业将最终具备反向向全球市场扩展和出口的能力,一如在芯片领域已经出现的态势一样。也就是说,美方此类措施,客观上起到了"帮助"中国补完短板,变成全球产业链中的"六边形战士",并反向挤压美国企业曾经稳定占据的优势生态位。

美方的短板,同样如此:政府继续缺乏有效的产业战略,无法实现自身能力的提升,只能被困在"霸凌-对峙-TACO-再霸凌-再TACO"的循环中,一方面,无法让中国做出实质性让步,一方面无法实现自身能力的有效提升,一方面还将继续损害美国自身在全球供应链和产业链中曾经占据优势地位的稳定。

对于中方来说,由于政府治理能力,以及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有效的学习能力的支撑,对美反制的工具箱,以及政策工具的创新与使用,将不断趋于完善,更加务实有效地贯彻严格对等的战略博弈指导原则,并持续不断地在中美战略博弈中,占据更大的主动。在美方宣布情绪性的反应之后,相对理性的美国资本市场,用关键金融指标的数据变化,展示了对美政府政策效用的不信任与不支持。

当然,对于中方的资本市场来说,站位、信心、认知以及能力,将再度承压。这是中国资本市场成长为与中国国力、国际地位与国际影响相匹配的进程中,无法避免的一个客观过程。坚定地相信中国、做多中国,并且具有明确的世界眼光,将因为与之相匹配的投资决策,而在中长期获得更加明显的收益。这也是可以预期的中长期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