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中国影响看,最终落地关税税率高于预期。自4月9日起,特朗普将对中国额外征收总计54%的关税(此前20%的关税+34%的对等关税),加上特朗普上任前,美方已经对中方加征了平均19%关税,对等关税落地后,美国对华关税税率将超过70%。即使考虑增值税,美方对中方平均关税税率也已大幅高于中国对美的平均关税税率,将关税作为筹码施压中国意图明显。
此外,特朗普同日签署的行政命令表示,允许美国在贸易伙伴进行报复时提高关税,或者在贸易伙伴在经济和国家安全问题上与美国保持一致时降低关税,为公布的关税税率水平留足了谈判空间。展望来看,考虑到特朗普任期内,需要完成制造业回流、提高居民收入、缩减贸易逆差、缩减债务规模等多重目标,上述目标都离不开中国的配合,对等关税落地后,今年二季度或是中美高层互访谈判的窗口期。
此外,加征关税目的并非仅在于平衡贸易,特朗普亦强调重振美国制造业。行政命令中,特朗普认为美国制造业薄弱,甚至危及国家安全,涉及汽车、造船、制药、技术产品、金属制品等领域,指向制造业领域与中国摩擦将进一步加强。我们提示今年5月中旬是关键时点,等待人工智能扩散协议最终版本的落地,而在芯片的监管、封锁以及应用领域上,特朗普都有可能扩大对中国的限制。
二、科技脱钩:关键时点在5月中旬,等待人工智能扩散协议最终版本落地
2025 年1月13日, 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 BIS ) 发布《人工智能扩散暂行最终规则》(Interim Final Rul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Diffusion),规定了对全球AI芯片出口的限制措施,公众有120天的时间提交反馈意见,在此期限内,相关出口商和供应商无需遵守规则的任何变更内容。
根据规定,美国将全球划分为三个不同"层级"的区域,并据此决定哪些国家和地区能够自由获取先进的AI技术和芯片。(1)第一层级主要包含美国及其18个主要盟友,包括英国、德国、荷兰、日本、澳大利亚、韩国等,可不受限制进口美国的尖端AI芯片和技术。(2)第二层级涵盖约120个国家,如新加坡、印度等,将面临约5万块GPU的年进口量限制,若申请成为"经过验证的最终用户"(VEU),有机会获得更多配额。(3)第三层级主要包括中国、俄罗斯、伊朗、朝鲜等22个国家和地区,这些地区的实体将被完全禁止进口任何类型的AI芯片,特别是高性能GPU。
此法案属于拜登政治遗产,在发布后,因其在执行方面的复杂性等因素遭到英伟达等半导体公司的反对。因此,在特朗普上任以来,法案大概率要经过重新修改。但是,BIS制定该管制框架背后的核心逻辑值得我们关注:
第一,美国政府如何平衡人工智能的技术管控,以及企业的现实利益?
美国政府一方面要管控人工智能技术扩散的范围,另一方面也要满足相关企业销售高性能芯片的现实利益。因此,BIS在分析了训练先进AI模型所需计算集群规模及未来三年的增长速度后,据此设定了对外供应芯片的数量上限--这一上限可以保证别国训练的模型在计算集群规模上落后美国约12个月或一代,从而避免其超过美国。类似的政策思路大概率也会被特朗普沿用,用以平衡半导体产业的实际利益与技术安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