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为何“贵如油”?原来是这个原因

2025-02-18 10:37  中国天气网

今天2月18日,我们迎来了春季的第二个节气--雨水,春的脚步越来越近。雨水至,春耕始,万物生。雨水节气的谚语,比如"春得一犁雨,秋收万担粮""雨水有雨庄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宝""春雨贵似油,多下农民愁"等,大多和降雨、农业生产有关。为什么贵似油的春雨,有时还会多到让农民发愁呢?

春雨贵如油

为何多下农民愁?

雨水时节,我国降雨明显增多,与立春相比全国平均降水量增加21%,降水量最多的是福建、上海、浙江、江西、安徽等地。常年雨水节气期间,我国南方大部的平均降水量都在10毫米以上,其中安徽南部、浙江、江西、湖南中部和东部、广东北部、福建大部等地平均降水量能超过50毫米。江汉、江淮北部、黄淮南部等地随着气温升高,降雨往往在和降雪的对峙中占据上风,春意初显雨渐多。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天离不开雨水的滋润,让枯木得以逢春,种子得以萌发。在南方,雨水节气被称为"可耕之候"。此时,春意渐显、春耕初始,绵绵细雨能为春耕生产提供最有力的支撑,十分珍贵,民间有"春雨贵似油"的说法。

但在个别年份,南方也出现春雨太多、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的情况,因此也有"多下农民愁"一说。2019年1月至2月,由于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位置偏西,再加上南支槽阶段性活跃,南方多地出现了罕见的阴雨寡照天气。当年雨水节气期间,福州、南昌、广州的累计降水量都超过了100毫米,是常年同期的两倍甚至三倍。这样的天气,导致多地油菜、蔬菜遭受湿渍害,长势偏弱、产量下降,设施大棚的果蔬产量和品质也都有所下降,着实让当地农民朋友很发愁。

雨水过多,农田容易出现积水,导致植物根部缺氧,进而引起根部腐烂。农田环境潮湿,也适宜病菌生长和繁殖,影响作物的健康成长。此外,雨水过多往往还会伴随着气温的偏低和日照时数的偏少,这些也都不利于农作物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