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欧洲国家认为放弃援乌意味投降:已别无选择(4)

2025-02-24 14:12  观察者网

其次,这标志着欧美关系将在较长一段时期内陷入摩擦,因为暴露了双方基本价值观的不同,也就是处理彼此关系的出发点不一样了。未来,特朗普政府更在意如何减少对欧洲的投入,同时获取更大的收益。当中,比如双边贸易赤字的问题、国防预算的问题,美国都要求欧洲加大投入,自己则要获得更大的回报。

第三个问题是关系到未来科技、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关键的高科技领域,特别是人工智能,美国视其为维护全球霸权的核心利益范围,支持本国高科技企业的全球扩张。而欧盟恰恰在数据保护、人工智能开发等领域设置了非常多的规范与限制。这当然有其道理,但在美国看来,是限制了美国技术权力的扩张,损害了美国利益。

所以在以上三个方面,未来四年里欧美之间的摩擦会更加激烈,再加上现在暴露出价值观的不同,相关矛盾可能会被进一步放大。

观察者网:过去几年,受俄乌战争冲击、通货膨胀影响,欧洲各国经济普遍疲软,导致社会陷入分裂、"极右翼"政党崛起。在这个背景下,您认为欧洲国家对于不顾财政困难继续援乌的舆论支持还有多高?

姜锋:一方面,欧洲认为自己没有选择,因为放弃援乌意味着全线投降,也不要再谈什么战略自主了。所以欧洲是从战略上、以关乎生死存亡的视角看待俄乌冲突。多位欧洲国家领导人在慕安会上都强烈地表示,欧洲需要保持战略定力与战略力量。一位乌军参谋部的高官也警告,如果乌克兰完了,那就意味着欧洲也完了。

迄今为止,欧洲已经过于紧密地把自己的命运同乌克兰的命运捆绑起来,导致很难后退一步,军事援助乌克兰成为一个绕不开的选项。

但关键的问题在于,欧洲没有自己的军事力量,目前主要是依靠北约的安全合作框架,依靠美国的领导。所以今天欧洲口号喊的很响,但实际做事的能力非常弱。

我认为短期内,欧洲自己很难在军事援助问题上有比较大的作为,有所作为的话,也还是在美国领导的框架下进行。随着战况对乌克兰越来越不利,一旦美国和俄罗斯开启谈判进程,且真的像欧洲人所担心的那样,没有欧洲与乌克兰的实质性参与--起码在开始阶段,欧洲也只能硬着头皮接受。到那一步的时候,欧美关系会面临非常严峻的考验。

但是,局势会不会走到那一步,还是要看特朗普政府的权衡,即他们是否要把美欧关系推向这样一个矛盾激化的地步。或者,美国也可能以美欧关系为威胁,要求欧洲配合、反过来逼乌克兰接受停火条件,包括在领土方面的让步、不加入北约,同时给予乌克兰一些实质性的安全保障。最终这取决于美国的判断。在解决俄乌冲突的问题上,美国毕竟是一个关键的力量。

观察者网: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慕安会发表主旨讲话并与多国政要会晤,金句频出。中国声音在这次慕安会现场引起了怎样的反响?

姜锋:中国声音在这次会议上受到很大关注,在场的许多欧洲人士认为,王毅外长的演讲与万斯副总统的演讲形成鲜明对比,一是中方表达出的善意,二是中方强调了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遵守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这与万斯的孤立主义宗旨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

当地时间2月15日,德国总理朔尔茨在慕尼黑会见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 外交部网站

能够感受到,在国际局势比较动荡的当前,美国副总统在慕安会上措辞强烈地"教训"欧洲,明确表达与欧洲价值观不一样的观点,美欧关系将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在这个背景下,欧洲人越来越关注中国的政策、理念与行动,这可能意味着中欧关系获得一个新的发展契机。

我们期待能够抓住这样的契机,进一步加深与拓展中欧关系的发展,除了双边关系本身,更要将其意义拓展到位为全球秩序、全球治理发挥更大的作用。也就是从真正的多边主义的角度去看待、定义与发展中欧关系,我想现在也出现了一个时间窗口。

当然,也要看到,欧洲与美国之间的矛盾,无论是从国际间、文化上还是制度层面来说,某种程度上都属于西方内部的矛盾。我注意到,在慕安会上的讨论环节,对于美国减少在欧洲投入后、是否可以请中国来填补空间这样的问题,与会的几乎所有欧洲国家领导人都给出了否定的回答。

所以从中国的角度来说,还是应该客观、冷静地判断欧洲的发展趋势,尽可能地从实际的角度推动中欧关系朝有利于双方认知和实现各自切身利益的方向发展。不应该从中美关系或欧美关系的视角来定义中欧关系,这一点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