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爷们也要精打细算
清朝王爷的日子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阔绰。一个郡王每年的俸禄不过五千两银子,再加上一些田产铺子的收入,要维持一个王府的体面开销实在捉襟见肘。
维持王府运转需要大量支出,从家人到下人的吃穿用度,再加上逢年过节的礼节往来,处处都要花钱。
顺承王府每年还要上缴罚银,这更是让他们雪上加霜,不得不过起了紧巴巴的日子。王府的日常开销远比常人想象的要大得多。
首先是人口众多,除了王爷的直系亲属,还有大量的旁支子弟需要照顾。每个人都要有与身份相称的衣着打扮,饮食起居也要讲究规格。
再是各种社交活动带来的开支,比如参加宫廷宴会要准备体面的衣着和礼品,走亲访友也要备上厚礼。
再加上王府中各种仪式活动的支出,比如祭祖、庆寿等,都需要投入大量银钱。此外,王府还要负担一定的慈善责任,比如赈济贫民、施粥等。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体面开支。
对于已经入不敷出的顺承王府来说,每一笔开销都要仔细盘算,生怕有一点闪失就会陷入更大的困境。
富贵落幕后的无奈抉择
被免除罚银后的顺承王府并未因此好转。到了嘉庆年间,为了给儿子娶妻,他们甚至不得不选择和已经失势的和珅家族联姻,就因为对方能拿出两千两银子的嫁妆。
这个选择充分说明了顺承王府的窘迫:堂堂铁帽子王,竟然要在乎区区两千两银子的嫁妆。
这种境遇,与人们印象中挥金如土的王爷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和珅倒台后,他的家族成了众人避之不及的对象,没有人愿意与之来往,生怕被牵连。
但顺承王府却在这个时候选择与之联姻,这个决定背后有着多重考虑。首先是经济因素,和珅家族虽然失势,但家中余财仍在,即便是两千两银子的嫁妆,对于当时的顺承王府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