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率仅25%!郑丽文再放狠话,蓝营为何难翻身?

2025-10-11 10:42  头条

台湾岛内的政坛这阵子不算太平,蓝营内部党主席选举还没正式开打,火药味已经扑面而来。

郑丽文最近频频出镜,喊话声一波接一波,语气也越来越强硬。她说,要带领蓝营超越绿营,重拾执政希望。话是说得响亮,但一看现实,气势仿佛和现实脱了节。

根据权威机构刚刚公布的调查,国民党整体支持率已经掉到了25%,不仅被民进党压着走,民众党也紧紧咬住。

这一冷冰冰的数字,像一面镜子,把蓝营的短板照得一清二楚。郑丽文喊得再用力,也挡不住一个事实:蓝营不只是在拉票上落了下风,更在方向上迷了路。

口号喊得响,现实却打脸

郑丽文这次竞选党主席,态度非常积极。她不停地走访各地,拜访一些县市首长,还把地方政绩当成蓝营的底气。

她说蓝营在地方表现好,说明民众还是信任国民党的,只要方法对了,整合资源,超越民进党不是难事。听上去确实挺振奋人心,但问题是,这种想法和实际情况之间有着不小的落差。

从县市层面看,蓝营确实在不少地方政绩上得到了认可。不少地方首长在拼交通、搞经济、照顾老百姓这方面做得还不错,地方百姓也愿意给他们一个"满意"的评价。

但问题是,这种地方成绩并没有同步转化成政党的整体支持。也就是说,民众可能认同你在地方治理上有一套,却不一定愿意在大选时把票投给你这个党。

这就像你请一个手艺很好的包工头装修家里,觉得他干活利索、价格公道,但真到了要选一个能带着整个社区发展的领导人时,你未必就会选他。

这种"地方好感"和"整体信任"之间的断层,是蓝营现在最尴尬的地方。

而郑丽文的那套逻辑,看似是在提振士气,实则是回避了核心问题。蓝营真正的危机,不是地方做得不够好,而是上层讲不清楚自己要干什么。

一个政党要赢得真正的支持,不光靠开马路、修水管,更要在大方向上说清楚立场,给民众一个信得过的未来图景。

郑丽文说"带领超越",听起来更像是一句口号,而不是一个清晰的战略。她面对的问题不是"有没有信心",而是"凭什么赢得信任"。而这个问题,不靠一句"我是中国人"就能解决。

路线模糊,是蓝营最大的伤

说到蓝营现在的最大问题,归根结底就是一个字:乱。这个"乱"不是组织混乱,而是方向不明,态度不定。

尤其是在两岸问题上,蓝营已经越来越说不清楚自己要走哪条路。

在过去,蓝营的立场相对明确,基本上是承认一个中国、反对"台独"。但这几年,为了拉拢中间选民,也为了不被贴上"亲中"的标签,蓝营开始不断调整说法,不再强调"九二共识",开始讲什么"亲美、和中",试图维持两边都不得罪的立场。

听起来是想两全其美,但实际上,两边都不买账。

深蓝支持者觉得你不够坚定,心里没底;浅绿或中间选民则干脆不信你,觉得你说一套做一套。结果是,原本的基本盘逐渐松动,新的选票也没吸引来,支持率就在原地踏步。

更要命的是,党内那些还敢讲真话的人,声音越来越小。像张亚中、洪秀柱,他们虽然态度明确,立场清晰,但却被贴上"太激进""不合时宜"的标签,慢慢被边缘化。

党内的主流声音,反倒成了那种模棱两可、四平八稳的说法。可问题是,选民早就厌倦了这种"谁都不惹,谁都不说清"的态度。

一个政党最怕的不是失败,而是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失败。路线模糊,不敢讲清楚立场,才是蓝营这几年不断下滑的根源。

而当这个问题不解决,靠换人、喊口号,是治不了病的。

郑丽文如果真想带蓝营"超越",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这个问题。你可以说自己立场坚定,但如果整个党还在回避问题,那就算你当了党主席,也很难扭转局面。

毕竟,一个政党不是靠一个人的意志就能改变的,它需要有统一的方向、明确的目标、稳定的战略。这些东西,蓝营现在一样都缺。

价值感缺失,蓝营未来靠什么?

政党存在的意义,不只是为了赢选举,更是为了实现一套理念。蓝营现在的问题在于,它已经越来越像一个"地方治理联盟",而不像一个有中心思想的政党。

你说它保守吧,它又想改革;你说它要统一吧,它又不敢讲;你说它亲美,它又怕得罪大陆;你说它务实吧,它在关键议题上总是模糊应对。

这样一个没有清晰定位的政党,怎么可能赢得民众长期的信任?

民进党虽然争议不断,但在人设上始终清楚;民众党虽然年轻,但主打"打破蓝绿"的口号也算明确。而蓝营现在,就像一个没有主轴的拼图,拼得再漂亮,也经不起风吹雨打。

而这种"价值感"的缺失,不只影响选民的判断,也让党内成员失去了目标感。一个政党如果只靠选举策略来维持存在感,久而久之,连内部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郑丽文说要"带领蓝营找回信心",但她得先回答一个问题:蓝营的核心价值到底是什么?

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蓝营就永远只能靠地方选举来维持存活。一旦遇到全台性的选战,就会暴露出系统性的问题。而这样的政党,是无法真正执政的。

现在国际局势也越来越复杂,台海局势紧张,中美关系不断变化,台湾地区的任何一个主要政党,都必须在这些大问题上给出清晰回答。

蓝营如果继续模糊下去,不仅难以在岛内赢得支持,也会在两岸关系和国际交流中处于尴尬位置。

大陆一再强调,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前提。如果蓝营回避这个问题,那就失去了与大陆沟通的基础。而没有两岸沟通的平台,蓝营还能拿什么去争取民众对和平发展的认同?

郑丽文喊出"我是中国人",这句话本身没有问题,但她能不能让整个党都认同这一点?如果不能,那她的这句话就只是一句个人表达,对整个蓝营的路子没有实质性推动。

这也是为什么说,蓝营现在最需要的不是换人,而是一次彻底的思想辩论。要搞清楚自己存在的意义,要给民众一个明确的答案:我们是谁?我们要带台湾地区去哪里?我们认同什么?反对什么?只有把这些问题讲清楚了,蓝营才有可能重新被信任。

支持率的低迷,是警钟,不是底线

25%的支持率,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它是蓝营这些年路线迷失、价值模糊、战略短缺的结果。郑丽文的高调竞选,把这个问题放到了台面上,她的强硬表态确实带来了话题,但也把蓝营的问题暴露得更加明显。

蓝营要想翻身,不能靠一两个候选人的喊话,也不能靠地方政绩的硬撑,更不能继续在大是大非面前打太极。

它必须重新找到自己的方向,给出明确的立场,把模糊变清晰,把逃避变承担,把策略变信仰。只有这样,蓝营才有可能走出当前的困局。

现在的局势已经不容再拖。岛内选民在看,国际社会在看,大陆也在看。蓝营到底还能不能成为一个有担当的政党,不光关乎自己的命运,也关乎整个台湾地区的未来走向。

郑丽文要带领蓝营"超越",首先要让蓝营知道自己是谁。否则,25%的支持率,或许还不是谷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