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50"这仨字,上周还只在军迷论坛里飘着,转眼就被美媒钉上了"F-35C终结者"的标签,配图是模糊的风洞模型,标题却像已经拍到甲板起降。
节奏踩得准--国会正砍海军预算,NGAD进度条卡壳,盟友被"中国威胁"吓得连夜追加导弹订单。
一套连招下来,五角大楼的钱包先抖三抖,至于飞机到底长啥样,没人真在乎。
把镜头拉回现实:中国空气动力研究院去年确实吹过"无尾+矢量"的缩比模型,攻角拉到70度,论文里老老实实写着"离工程化尚有距离"。
美媒直接把"距离"俩字抠掉,剩下"领先F-47四年"--可F-47目前只是PPT里的占位符,连编号都没拍板。
用一张空头支票去兑现另一张空头支票,像极了双十一预售里"比明年便宜"的数学题。
更微妙的是时间差。
歼-35刚在福建舰上完成电磁弹射适配,高清图一出,外媒瞬间安静了两天--毕竟真机比传说更能打。
于是"歼-50"被紧急推上前台,任务不是描述事实,而是给焦虑找个更大的容器:F-35C机队故障率30%,NGAD预算被空军抢走,海军总得让纳税人相信"敌人有更狠的,得加钱"。
套路不新鲜,冷战时拿米格-25吓国会,海湾战争后用苏-27继续吓,如今只不过把模型涂成黑色,再配一段"无尾神秘代码"。
亚太这边也顺势接戏。
日本宣布400枚战斧落地,澳大利亚把F-35A的接收节奏踩得比 Spotify鼓点还稳。
军备竞赛像自助餐,有人拿盘子,有人喊"后面没菜了",至于菜有没有熟,没人回头看厨房。
真正有趣的是技术细节:二元矢量喷管美国用了二十年,欧洲神经元把无尾飞成无人机,双轮前起落架更是舰载机基操,拆开了看全是旧零件,组合在一起就被包装成"外星科技"。
媒体把常识剪成碎片,再拼成一幅"中国连夜点出科技树"的惊悚漫画。
可真正的拐点藏在另一张图里:山东舰甲板上,歼-35折叠翼收起,地勤不用蹲着比划,因为机翼缝隙小得能塞进一张信用卡。
这意味着量产工装已冻结,生产线滚动的声音比任何风洞数据都实在。
美媒却集体失明--他们太需要一架"歼-50"来维持剧本,否则故事就滑向"对手已追上,我们还在画图纸"的尴尬现实。
所以这场热闹最诚实的注脚,是前美国海军作战部长理查德森那句嘀咕:"别再幻想中国只会偷技术,他们的系统工程能力被严重低估。
"翻译成人话:对手已把实验写成标准,把论文锻成零件,而这边还在用想象里的飞机去对标想象里的威胁。
预算窗口每五年一抖,谁把模型先飞成量产,谁就能在下一轮谈判里少喊两句"狼来了"。
至于"歼-50"到底叫不叫这个名字,有没有垂尾,矢量喷管是二元还是轴对称,反倒成了最不重要的细节--毕竟,焦虑本身才是第一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