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就就进入公历7月了,意味着炎热的三伏天就要到了!你那边的天气情况怎么样?是不是已经非常炎热了?
简单翻了一下日历,发现今年的三伏天可不一般,20年一遇!为啥这么说呢?下面具体来看!
根据"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四庚数中伏,秋后一庚数末伏"来计算,近20年入伏日期集中在公历7月11日至7月20日之间。其中最早为7月11日入伏,如2021、2023年。最晚为7月20日入伏,如2006年、2025年。
并且,近20年来,出现最晚入伏的年份,三伏天都是30天。因此,说今年三伏天是20年一遇也不为过。
此外,今年三伏天有5大特点与往年大不同,都是指什么呢?早做准备!
第一大特点:近10年最短三伏天
从最近20年的三伏天数据来看,2005-2007、2010-2011、2013年及2025年,共8年,因夏至到立秋之间只4个庚日,中伏都是10天;2008-2009、2012、2014-2024年,共12年,由于夏至到立秋之间有5个庚日,中伏都是20天。
今年的三伏天从7月20日开始到8月18日结束,共计30天,打破2014-2024年连续10年40天的纪录。
因此,今年是近10年最短的三伏天。当然,最短不意味着三伏天就不热了,近20年仅有3次30天三伏天(2007/2012/2025),其中前两次都出现超40℃极端天气,今年是不是也会出现,我们拭目以待!
第二大特点:今年三伏天"入伏"和"出伏"都是在"六月廿六"
今年是7月20日"入伏",对应的农历日期是"六月廿六",而"出伏"是在8月19日,对应的农历日期为"闰六月廿六"。
这样一来,今年不论是入伏还是出伏都是在"六月廿六"这天,这种历法现象是不多见的。
听身边的老人们说,农历六月是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今年有两个"六月",意味着今年夏天不仅热天来的早,还会非常炎热。
当然,这只是老辈人的经验之谈,实际上三伏天的炎热程度主要受大气环流的影响,与是否有两个"六月"并没有直接关系。比如,7月、8月副热带高压加强,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天气就更热。
第三大特点:今年是母伏
大家都知道,三伏天是分"公母"的,民间以入伏日农历单双数来区分。其中,入伏这天对于的农历日期为单数的就是"公伏",为双数的就是"母伏"。
今年的入伏这天是公历7月20日,农历六月廿六,显然是"母伏"。
老话"公伏凶,母伏爽",意思是说,公伏的年份,三伏天期间会非常酷热。母伏的年份不是说夏天就不热了,而是说三伏天期间降雨天气比较多,以闷热天气为主。
今年是"母伏",提醒大家,进入伏天后不仅闷热,还可能多雨,要注意防范涝灾。
从气象部门研判来看,预计在2025年7月期间我国气候整体偏差,其中,华北和东北地区将出现多个区域性的极端暴雨天气。与此同时,北方大部分地区气温会偏高,江南地区北部、江淮、江汉等地会有较多高温天和热浪天气,要警惕高温伏旱!
第四大特点:今年秋老虎可能比较猛
在民间有"秋包伏"和"伏包秋"的讲法,其中"秋包伏"是指末伏起始日(立秋后第一个庚日)晚于立秋,立秋后高温期通常超过10天,可达18-19天。而"伏包秋"是指立秋当天恰逢庚日(末伏起始日),立秋后仅10天高温期,天气转凉较快。
今年的立秋是在8月8日,而末伏是从8月9日这天开始的,显然是"秋包伏"。老话说"秋包伏热死牛,伏包秋凉悠悠",意味着今年的秋老虎会比较猛,立秋后天气还比较热。
另外,在民间还有"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的说法,今年是"晚立秋",也预示着今年的秋老虎天气大概率会很猛,比较炎热。
第五大特点:今年是晚入伏
上面已经说了,今年是7月20日入伏,是近20年来仅有的两次最晚入伏。
老话"早入伏凉飕飕,晚入伏热死牛",意味着今年的三伏天期间大概率会非常炎热或者闷热。
以上这五点就是今年三伏天的特点,都是说今年的三伏天期间可能会非常炎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