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马英九的专机降落在台北桃园机场,这位曾在台湾执政8年的前领导人,结束了为期13天的大陆之行。
但真正让外界关注的,不是他带回了多少合作项目,而是临走前一场"意外"的表态,他在甘肃敦煌的一场文化活动上,他突然脱稿说出"两岸要和平民主统一",还在现场与观众友好互动。
要知道,他在任期间,对于台湾问题一直是模棱两可,不支持也不反对,但如今这番话,比他过去任何一次谈统一都更直接、更具体。
敦煌发言:马英九的"突破式"表态
6月26日,马英九的身影出现在敦煌研究院,这里是丝绸之路的文化瑰宝,也是两岸共同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见证。
按照行程,他本应围绕"两岸文化交流"展开演讲,但谁也没料到,他会突然脱离讲稿,抛出一句重磅表态:"我的主张是两岸要和平民主统一,和平,就是不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民主,就是要尊重台湾人民的意愿。"
这场面,和他过去在大陆访问时的"谨慎"形成鲜明对比,2008年到2016年,他以"九二共识"为基础推动两岸经贸合作,却从未在公开场合如此明确提到"统一"二字,更没把"民主"和"统一"直接挂钩。
更耐人寻味的是,他特意选在敦煌这个"文化地标"发言,敦煌莫高窟的壁画里,既有中原王朝的印记,也有西域文明的交融,恰如两岸同属中华民族的文化脉络,而马英九选择这里,或许是想用"共同的文化根脉"为自己的表态"铺路"。
国台办回应:大陆的"共同决定"与马英九的"台湾意愿"
马英九话音刚落,大陆的回应就来了,当天,国台办主任宋涛在同场活动致辞时,特意提到:"台湾的前途命运要由两岸全体中国儿女共同决定。"这句话,看似回应马英九的"民主",也更加强调了"一个中国"原则的核心地位。
宋涛还重申了"九二共识"的重要性,指出大陆始终欢迎台湾各界人士在"九二共识"框架下商讨统一方案,同时明确反对"台独"和任何割裂两岸历史文化联系的行为。
两方的表态,看似都提到了"统一",但措辞里的"温差"依然存在,马英九强调"台湾人民的意愿",大陆则强调"两岸全体中国人共同决定"。
这背后,是两岸对"统一路径"的认知差异,马英九试图用"民主程序"降低统一阻力,大陆则坚持"主权问题不容商量"的底线。
为何此时表态?台海局势与岛内民意的双重推动
马英九选在离开大陆前"突然"谈统一,并非偶然,首先是台海局势的紧张,俄乌冲突、巴以冲突持续,台当局近年不断炒作"大陆威胁",甚至推动"全民防卫动员"。
但岛内民众的担忧也在升温,一旦冲突爆发,台湾将成为"最前线",台湾《联合报》5月的民调显示,48%的民众支持"两岸加强交流避免冲突",比3个月前提升了10个百分点,马英九的"和平统一"表态,某种程度上也在是回应这种民意焦虑。
其次是大陆的崛起与压力,从去年的数据来看,大陆的经济总量已超台湾22倍,科技、军事等领域全面领先。
台湾对大陆的贸易依存度高达42%,2024年ECFA早收清单商品出口额占台湾总出口的12%。
我们通过产业链整合,比如半导体、新能源等,正逐步压缩台湾经济的"自主空间",马英九此时谈统一,或许是想为蓝营争取"务实派"的支持,避免被"台独"势力彻底边缘化。
最后是国民党内部的困境,朱立伦接任党主席后,国民党在2024年"九合一"选举中丢了15个县市,党内"维持现状"的保守路线遭质疑。
马英九作为国民党前领导人,此次表态被视作对党内"务实台独工作者"的反击,他要用"和平统一"的旗帜,重新定义国民党的"两岸路线"。
后续影响:是"试探"还是"转向"?
马英九的表态,至少释放了三个信号,首先就是蓝营的"务实转向",过去国民党总在"抗中"和"交流"间摇摆,马英九的"民主统一"论,试图把"统一"和"台湾民意"绑定,为两岸对话提供新语言框架。
其次是大陆的"耐心与底线",宋涛的回应既肯定了"交流"的重要性,又划清了"一个中国"红线,这说明大陆愿意谈,但绝不接受"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
还有就是岛内的"民意博弈",马英九的表态可能刺激民进党攻击,绿委已称其"出卖台湾",但也可能争取中间选民,尤其是厌倦"抗中"叙事的年轻群体。
不过,这番表态的实际效果还需观察,马英九虽曾是台湾地区领导人,但离开政坛后影响力有限,大陆方面的统一进程不也会因个人表态而改变,核心仍是"两岸同胞共同决定"。
统一的路,终究要自己走
马英九的敦煌表态,一石激起千层浪,激起了两岸舆论的涟漪,有人说这是"务实派的声音",有人说这是"政治作秀"。
但无论如何,它至少证明了一个事实,在台海问题上,任何政治操弄都抵不过"两岸一家亲"的民意基础。
正如宋涛所说:"两岸同胞要携起手来,把前途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马英九的表态或许只是个开始。
但真正的统一之路,需要两岸共同用行动去走,不是靠"民主"或"武力"的口号,而是靠相互理解、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