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秋是“闭眼秋”“穿衣秋”, 啥说法?

2025-08-07 09:55  头条

今天就是二十四节气里面"立秋"的日子了,虽然名字里面带了个"秋",可一出门还是热得像在蒸笼里,空调还在轰轰响,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热浪一波接一波,根本没有秋高气爽的样子。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立秋可不一般,赶上了60年才遇一次的"闭眼秋"、"穿衣秋"、"甲辰年"的大联动,还叠加了"母秋"和"秋包伏"两种现象,听上去很像玄学,其实背后全是老祖宗的智慧,以及大自然给我们敲的警钟。

为啥会出现"立秋不秋"的现象,今年这些立秋的现象有什么样的预兆?

闭眼秋撞上甲辰年

很多人现在只知道日历上写着"立秋"两个字,却不太清楚它真正的意义,而是代表着季节转换的一个关键拐点,但2025年这个立秋,不但没有秋天的清凉,反而迎来了全国性的极端高温,因为它恰好赶上了60年才遇一次的"闭眼秋"和"甲辰年"的天象重合。

"闭眼秋"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个词的意思,它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民间经验,立秋的时间如果落在早上或上午,属于"睁眼秋",意思是阳气还在,秋气来得干脆,气温降得快,如果是在下午或者晚上才立秋,那就是"闭眼秋",秋气闭着眼睛来,来的慢,热退得也慢。

今年立秋时间是8月7日下午2点37分,刚过中午,这就妥妥是个"闭眼秋",那为什么这个时间点这么关键?因为古人观察得很细致,认为太阳运行的角度决定了地球上的气候节奏,立秋虽然只是一个点,但它的出现时机,决定了节气之后气温是快速下降还是继续滞热。

而"闭眼"立秋,就意味着秋凉不明显,甚至在接下来一两个礼拜都感受不到什么变化,更值得注意的是,今年还撞上了甲辰年,甲辰是干支纪年中的一种,60年一轮回,上一次甲辰年落在立秋午后是1965年。

翻一下那年的气象记录,你会发现北方的秋粮普遍收晚,尤其是东北地区,当时黑龙江秋收推迟了足足两周,不是粮食没长好,而是热得不行,庄稼被"闷熟"了还收不下来,你可能觉得那是60年前的事,跟现在不一样,可你看看2025这个立秋,和那年一模一样。

同是甲辰年,同是闭眼秋,同是热浪压顶,同是农业节奏全被打乱,难道这真的是巧合?显然不是,这是气象和节律在提醒我们:自然的节奏已经脱轨了,今年情况更特殊,因为它还落在了农历"闰六月"。

也就是这一年农历多出一个六月,节气自然被推迟,整整晚了一步,春天是不是觉得雨下得很频繁,夏天直接突破气温的极端,这都是"节气错位"的连锁反应。

现在本该是秋意初现,热退凉生的时候,结果高温红色预警一张接一张,全国多地地表温度接近40℃,出门太阳一晒,感觉鞋底都要化了,这就是"节气说立秋,天气像盛夏"的真实写照。

更惨的是地里的庄稼,很多人不知道,高温对作物伤害有多大,玉米在灌浆期要水要温差,这时候你给它40℃的热浪,它就焦,晚上气温不降,根系不活动,结果营养跟不上。

"穿衣秋"穿不住衣

我们都说"穿衣秋"是个好兆头,意思是立秋之后能明显感受到凉意,早晚温差拉开,热慢慢褪去,秋天的感觉慢慢来了,但2025年的这个"穿衣秋",就像一个空壳的标签,穿是穿了,结果热得人直冒汗,衣服一沾身就贴着走,连空调都不敢关。

你可能问,这怎么也能叫"穿衣秋",原来老一辈人说的"穿衣秋",不是字面意思让你穿几件衣服就算,而是看立秋后一周内的平均气温有没有实质性下降,通常白天气温能稳稳跌破30℃,晚上凉风能吹进来,这才算数。

但现实是立秋这段时间,很多城市的最高气温连续一周都超过35℃,晚上热到翻烙饼,根本不是"穿衣"的节奏,不仅如此,老传统讲"立秋贴膘",很多遵循传统的人就习惯性地开始进补,红枣炖鸡,羊肉汤上桌,一不小心上火流鼻血。

都热成这样了还贴膘?那不是秋补,是夏灼,现代营养师早就提醒:补过头,补错季,比不补还伤身。

还有农业这边,很多作物进入成熟关键期,原本是准备"过凉"的,结果高温持续,病虫害疯狂反扑,秋老虎这个词的名号不是空穴来风,柑橘园里的黄龙病卷土重来,稻田里的飞蛾夜袭,喷药跟不上,严重损害了农业的生产。

当然城市也受不小影响,空调持续高负荷运行,医院里的空调病和夏末感冒比比皆是,小孩容易拉肚子,老人一热就犯心脏病,还有一种现象叫"热情绪爆发",你有没有发现,最近大家情绪都容易起伏。

上下班路上容易烦躁,动不动就跟人吵架,深夜睡不着,刷手机刷到焦虑;稍微有人在地铁挤你一下就想发飙,这就是群体性"节气焦虑症"。

"三秋"联动

我们先讲"母秋",按照农历算法,今年立秋是农历闰六月二十三,是个双日,在老黄历里就归类为"母秋",母秋比公秋更燥更热,而且秋老虎发作得猛还持久,有句老话说:"母秋一热连三伏",就是这种情况,热会缠着不走,秋气迟迟不肯落地。

再看"秋包伏",这是什么意思呢?简单说就是三伏天还没完,立秋就到了,立秋赶在了"末伏"的中间,直接把秋"包"进了夏天里,这种节气结构导致一个最直观的问题:明明是秋天来了,可是热气还牢牢控制着地表,根本不给秋天发挥空间。

所以说这些看似"迷信"的节气民谚,其实是古人用经验总结的规律,节气不是玄学,是大自然用自己的方式告诉我们:节奏变了,调整的时候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