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格渐成
一批以精品化为方向,内容质量更稳定、风格相对统一的制作型短剧公司正在C端展现出更强的存在感。
除了「马厩制片厂」,「听花岛」「熊和兔剧场」都是在用户端具有一定认知的短剧公司。在小红书,有用户整理了三大制片厂的风格:马厩剧情节奏慢,制作精良,追求电影质感;熊和兔专攻病态强制爱,深耕情感极端;听花岛服化道精致+爆款演员,爽感更强。
「熊和兔剧场」的创始人王雨薇、熊巍都有多年影视后期经验,「熊和兔剧场」的作品节奏快、反转多,情感表达直白甚至夸张,画面风格偏向 「强视觉冲击」,比如大量的特写镜头、浓烈的色彩对比、激烈的肢体冲突。这种风格虽然争议较大,却在市场上拥有稳定的受众群体,满足了一部分观众对高强度情感体验的需求。
In House制作团队的形成是这一批制作公司能够保持稳定内容输出和鲜明风格的底层基础。和马厩一样,听花岛的核心编剧和导演几乎都为公司员工,并极为重视方法论在团队内部的沉淀和共享。听花岛制作负责人赵优秀曾介绍,团队设置了一套标准的培训流程体系,例如用户洞察方法论、短剧的爆款模型、短剧的爆款公式等,员工先经过标准流程的培训后,全员在内部统一认知,才会进入到实际的生产流程环节。
与此同时,在短剧演员头部效应逐渐凸显的当下,与人气演员的绑定也有助于进一步加深C端用户对短剧厂牌的认知。听花岛就签约了王道铁、曾辉等头部演员,《十八岁太奶奶》系列因大量听花岛签约演员的出演被剧迷戏称为「听花岛团建」。另一方面,系列化开始成为一些短剧厂牌探索IP可能性的新尝试,对一个系列的持续开发,也有利于建立起用户对制作厂牌的心智,比如百川中文和其推出的《云渺》系列,听花岛也对《十八岁太奶奶》和《家里家外》等爆款进行持续开发。
此外,如主打女性觉醒的「于今无量」、因妆造出圈的「西安等闲」等,也都凭借各自的差异化定位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不同类型短剧「细糠」的不断涌现,反映的是短剧市场的多元化和细分化趋势。厂牌化竞争是短剧行业从野蛮生长迈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只有建立 「独特的风格」「稳定的内容品质」,才能在市场中长久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