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3日,中国将在天安门广场举行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及阅兵仪式,这一旨在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捍卫和平的庄严时刻,却遭到日本政府的"另类关注"。
据报道,日本政府通过外交渠道向欧洲及亚洲多国发出"警告",称活动"过度聚焦历史、反日色彩浓重",呼吁各国领导人"谨慎考虑"是否出席,此举引发国际舆论广泛关注,也让中日两国在历史认知上的深层矛盾再次浮出水面。
一通电话背后的盘算
一场本该庄严肃穆的纪念活动,却意外演变成了一场关乎"历史解释权"的国际外交角力,这绝非一次简单的外交失态,而是一场经过精心算计的"话语阻击战"。
最近,日本外务省变得异常忙碌,从8月24日开始,其遍布欧亚地区的九十多个使馆几乎在同一时间行动起来,通过密集的联络展开了一场被外界称为"电话外交"的行动。
他们的任务只有一个,劝说各国不要参加即将在北京举行的9月3日纪念活动,这番操作,被一些观察家形容为,外务省仿佛瞬间变成了一个专门群发"恐吓信"的客服中心。
他们的核心话术十分直白,甚至可以说是粗暴,谁去参加,谁就等同于"站队反日",为了让这个逻辑听上去更合理,他们准备了两套说辞。
其一,指责中国"过度聚焦历史",其二,宣称纪念活动本身"反日色彩浓厚",这番操作无异于直接替他国决定外交行程,一位学者更是将其精辟地总结为"历史恐吓"。
意图掩盖历史的阴谋
同时日本选择的行动时机也颇为讲究,当时中方发出的邀请函早已尘埃落定,甚至连第三次活动演练都已顺利完成。
在一切即将就绪的最后关头出手,显然是想打一场"最后一刻的心理战",试图在各国心中埋下一根刺,即便无法阻止他们前往,也要先污染这次活动的国际定义。
这套战术,本质上并非为了真正阻止他国参会,其更深层的意图在于抢先设定议程,日本试图通过预设"反日"这个标签,将一场本该属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共同记忆,强行窄化为中日之间的双边矛盾。
这种做法并不新鲜,早在2015年,安倍政府就曾故技重施,游说各国不要出席当年的九三阅兵,只是这一次的规模更大,姿态也更为强硬。
然而这种逻辑的脆弱性一戳就破,如果中国的纪念活动是"反日",那么俄罗斯在红场举行的阅兵是不是就是"反德"?纪念诺曼底登陆难道也成了"针对德国"?这种明显的双重标准,恰恰暴露了其话语攻击的荒谬之处。
面对日本的搅局,中方迅速做出反应,8月26日,官方正式向日方提出了严正交涉,要求对方必须澄清说明。
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明确表态,一个能够正直面对历史的国家,根本不会对这样的纪念活动心存任何疑虑,作为具体的反制措施,原计划中的中日外长会晤也被悄然降级为一场"工作晚餐",态度不言自明。
谁在害怕历史的真相
那么日本为何会如此歇斯底里?答案或许要从那段从未被彻底清算的历史中寻找,它的激烈反应,根源在于其从未像德国那样,经历过对战争罪行"刮骨疗毒"式的深刻反思。
德国有纽伦堡审判和彻底的去纳粹化教育,而日本的战后清算,却因冷战的需要而显得极为不彻底,天皇制被保留,许多甲级战犯甚至重返政坛,这为日后右翼史观的泛滥留下了充足的土壤。
正是这份沉重的历史包袱,让日本对任何可能触发国际社会重新审视其"加害者"身份的场合,都感到极度的恐惧,他们最担心的,是中国凭借日益增长的国际影响力,主导二战历史的话语权。
一旦各国领导人的出席构成了对中国立场的某种事实上的背书,那么日本多年来试图淡化侵略责任的努力,就可能功亏一篑。
这场纪念活动邀请了多国老兵与后代,并将焦点对准了南京大屠杀、慰安妇等具体罪行,这对于日本右翼势力而言,无异于一场国际道德法庭的公开审判。
他们无法正面回应,唯一的选择就是给活动贴上负面标签,试图通过搅混水来回避审判,而这种焦虑也体现在两国对历史截然不同的叙事方式上。
中国将9月3日定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强调的是"正义战胜邪恶",是对以联合国为核心的战后国际秩序的再次确认。
而日本则将8月15日称为"终战日",刻意侧重于战败的悲情与哀悼,从而巧妙地切割了自身的战争责任,两种叙事体系的根本对立,注定了日本在中国主导的纪念活动中必然会感到"如坐针毡"。
近期就连日本首相石破茂也取消了在"8·15"的致辞,对"9·2"投降日更是保持沉默,这种回避姿态本身就说明了一切。
而中国的应对也愈发成熟,从严正交涉到降级外长会晤,原则寸步不让,但更重要的是,未来的策略应当超越计较谁来谁不来的层面。
与其纠结于出席人数,不如将每一次纪念都办成一场"历史真相的路演",利用解密的档案、老兵的口述,让那段历史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全球公共品。
结语
日本对"九三阅兵"的敏感反应,本质上是其长期以来逃避历史责任的延续,然而世界早已认清了对方的嘴脸,而这场精心策划的"话语阻击战"最终只会以失败告终。
国际社会的反应很明确,应者寥寥,超过六十个国家已确认将派出最高级别的代表团,越南等东南亚多国也计划派出高规格团队,事实证明,大多数国家并不愿意被日本的单边叙事所绑架。
说到底,日本真正应该阻拦的,不是别国走向北京的脚步,而是自己不断滑向历史死角的趋势,只要一天不坦然地对世界说出那句"我们错了",那么纪念的钟声,就只会一年比一年更响亮,而那套"反日"的说辞,终将沦为一场无人捧场的独角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