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时他又延续了此前的一些手段,对百姓和反抗军大加安抚、招揽,而且还派细作去离间孙可望和李定国的关系。
不得不说,洪承畴这些套路的确作用不小,孙可望后来归顺清军,甚至还为清军做向导,帮助清军重创李定国的部队。
最后洪承畴与众人三路围攻明军,大败李定国,逼迫永历帝逃往缅甸,至此大规模抗清斗争基本结束。
这样来对比两人的表现,我们会发现:对于清朝而言,虽然同为马前卒,也同是叛徒,但洪承畴似乎做得更"突出"。
甚至我们借用刘邦的理论,可以判断:吴三桂只是鬣狗,洪承畴乃是猎人。不过历史永远不能只看表面,虽然洪承畴卖国贡献更高,可吴三桂也有洪承畴比不了的"优势"。

首先,自然是两人的身份属性。
尽管吴三桂降清的时间更晚,但吴三桂是主动向清军归顺,因此在清政府这里称得上是"投诚"。
而洪承畴就不一样了,他是在松锦大战中战败被俘虏的,尽管皇太极非常看好他,可他毕竟也只是个俘虏,论性质其实是比不过吴三桂的。
其次,吴三桂在归顺清朝的时候,手上可是有好几万精锐的边军部队,而且从归顺清朝到镇守云南,其部队一直没有被打散过,所以他有和清军谈判的资本。
反观洪承畴,他自始至终都只是孤身一人。假设发生满汉矛盾,清军高层想羞辱甚至杀戮汉臣,那么他们绝对只敢对洪承畴下手,是万万不敢针对吴三桂的。

最后,两人的影响力也不同。正如前文所说,吴三桂能打,但只是鬣狗,而洪承畴没兵,却是猎人。在洪承畴叛变后,他在辅助清王朝剿灭各方势力时展现了极强的"影响力"。
如果吴三桂和洪承畴两人分别造反,那么以清军的战斗力或许还能镇压吴三桂,但面对洪承畴这种人物,清军恐怕没办解决。
所以清朝对吴三桂是制衡和利用,但对于洪承畴,那就是既用且防了。也正因如此,每次洪承畴平定危机之后就会主动请辞,这些都是为了避嫌和表忠心。
正是因为以上种种原因,洪承畴虽然曾一度被誉为"开清第一功",但到头来也只能得了一个轻车都尉的爵位。

不过有一点我们需要注意,尽管清朝统治者一直都在压制洪承畴这种有叛变前科的影响力人物,避免汉人文官做大,但早期和他长得极其相似的康熙还是很欣赏他的,比如在洪承畴病逝后,曾为其立碑述功,称其为"贤良之臣"。
由此可见,早期清朝统治者还是很认可此人的,并没有刻意要打压他的身后名。
只是到乾隆时期,清朝国内阶级矛盾尖锐,乾隆开始宣扬忠君思想,于是搞了贰臣传,便把洪承畴这种前朝大叛徒给拉了进去。
而这,也算是罪有应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