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封王,洪承畴仅是小都尉,还列入贰臣传?是时候说出真相了
回顾历史可知,吴三桂和洪承畴两人也算是颇有渊源。
当年洪承畴担任蓟辽总督时,吴三桂就是他手下的八总兵之一的宁远总兵,二人还一起经历过惨烈的松锦大战。
在战败后,洪承畴被俘投降,可吴三桂却对此丝毫不知情,以至于出现了极为搞笑的一幕:曾上书给崇祯帝,称洪承畴坚贞不屈,壮烈殉国。
孰料想,洪承畴早就已经归降了清政权,而且正跟着多尔衮率领10万大军南下......

也正是这支大军,在后来吴三桂与李自成反目的过程中,不仅逼降吴三桂,而且双方还联合起来一起大败李自成,奠定了入关的基础。
至此,吴三桂与洪承畴臭味相投的两位大汉奸,再次同殿为臣。
按理来说,洪承畴投降的时间更早,而且在投降前地位也比吴三桂更高,在清政权中的发展洪承畴应该要优于吴三桂才对,可事实却有些让人出乎意料。
--吴三桂这位后来者居然成为了平西王,镇守云贵,后来俨然已成为一方割据势力。反倒是洪承畴,只获得了一个轻车都尉的世职,而且还只能世袭四代。
甚至后来,还被乾隆皇帝列入"贰臣传",指责其大节有亏。那么这又是为何呢?在这里,我们是时候该说出真相了!

其实我们对比这二人降清以后的表现来看,两人都为清政权卖命,甚至洪承畴卖命程度还要更大高一些。
先看吴三桂。吴三桂此人对清政权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打开山海关放清军入关,并且和清军在一片石战役中重创农民军,致使李自成等人急速后撤,让清军轻易拿下北京城。
仅凭此功劳,吴三桂就足以成为汉奸中的"极品"存在。
或许是因为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怨气,又或许是为了讨好新主子,后来他率领大军南下可谓是丝毫不留情面。
卖力与李自成的部队死磕,直至将李自成的主力基本消灭;马不停蹄领命绞杀西北地区的抗清义军余部,不断攻打张献忠残部,平定了重庆、成都等两川重镇。这些我们都姑且不说。

让人完全想不通的是,他还卖力气南征云贵,消灭了南明最后的永历政权,并将永历帝处死,可谓是为清政权服务的极为到位。
再来看洪承畴。洪承畴虽然不像吴三桂一样在军事上有所表现,但是他对清朝而言却更加不可或缺。
在顺治二年,因为清军进展太顺,其统治者就开始强行剃发易服,激化满汉矛盾,引发了大规模的反抗现象。
多尔衮无力应对困境,就提拔洪承畴为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让他总督军务,负责招抚江南各省。
洪承畴凭借对江南各地的了解,一面以自己为招牌,鼓励各地归顺清政权,一面又采用招降首领和抓首领的策略,尽可能约束大屠杀和抢劫,对当地百姓进行安抚,甚至他还劝说多尔衮免除赋粮。

正是靠着这软硬兼施的手段,抗清组织不断被瓦解。
到后来,洪承畴先后招抚远在湖广的泽侯田见秀、义侯张鼎、棉侯袁宗弟,以及据守江南、湖广、河南三省交界山中的明兵部尚书张缙彦和在上海崇明抗清的故明总兵高进忠。
甚至,就连隆武政权的实际控制者郑芝龙都被其招降。
本来仅这些,洪承畴在清政权这边就已是封侯拜相的功劳,但后来清朝遇到了挽狂澜于既倒的李定国,不仅被对方连折两位统帅,还一度被打得考虑放弃七省之地和明军议和。
于是顺治再次启用洪承畴,委派他经略西南五省,洪承畴面对李定国的攻势,快速在全国各地调来一批曾经的精锐部下,其中多为能征善战的将领和士兵,积极整军备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