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杜鲁门"号的损伤属于典型的"舷侧结构局部损伤",修复难度并不高。但截至特朗普登舰时,已经快过去8个月了,该舰损伤区域仍未完成修复,仅靠一面旗帜来遮挡,这一异常情况反映出美国造船工业与海军维护体系显然是出了很大的问题。
近年来,美国造船业的持续衰落,几乎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了。当前美国本土具备核动力航母建造与大修能力的船厂仅纽波特纽斯造船厂1家,具备大型水面舰艇维修资质的船厂不足10家,且普遍面临三大困境:
一是产能饱和,纽波特纽斯造船厂同时承担"福特"级航母建造与"尼米兹"级航母中期换料大修任务,船坞资源长期被占用,无暇承接"杜鲁门"号这类"非紧急维修";
图注:当前美国本土具备核动力航母建造与大修能力的船厂,仅纽波特纽斯造船厂1家
二是技术与人才断层,造船行业对专业技能要求高、工作强度大,年轻劳动力吸引力不足,老一代技术工人退休后,熟练焊工、结构工程师等关键岗位缺口达30%以上;
三是供应链断裂,军舰维修所需的特种钢材(如HSLA-115高强度钢)、专用焊接材料等,因美国制造业外流,需从日本、韩国进口,采购周期长达4-6个月,直接延长维修准备时间。
除了造船业的问题,美国海军内部的管理机制与资源调配问题同样突出。一方面,维修优先级设置不合理。近年来美国海军将战略重心转向"印太地区",为维持前沿部署存在,将有限的维修资源向部署频率高、任务紧急的舰艇倾斜。在这种情况下,像"杜鲁门"号这种"非战斗损伤",自然就被排在了维修优先级的末尾,没人管也没人问。
图注:"杜鲁门"号三号升降机后方舰体结构严重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