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的中东,再次燃起火光。72小时内,以色列军方连续对六个国家发动袭击,卡塔尔、黎巴嫩、也门……地图上红色的火点不断蔓延,而加沙城则成为重灾区。高楼被炸成废墟,街道被烟雾笼罩,平民在废墟间奔逃,手里握着锅碗,排队领取着有限的救济食品。联合国数据显示,这场延宕近两年的冲突,已经夺走了超过6.4万名加沙平民的生命。数字背后,是无法逃避的痛苦,是哭喊,是哀嚎,是人性被迫的抗争。
在北京,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面对媒体明确表态:中方对中东局势急剧升级深感担忧,反对侵犯中东国家主权和安全的行为,谴责一切伤及无辜平民的行动。他的声音坚定而冷静,却带着不容忽视的力量--"暴力换不来安全,武力打不出和平"。这句话,不只是外交辞令,而是对战争现实的直白评判。
在联合国安理会,中国常驻代表傅聪毫不掩饰愤怒:以色列对卡塔尔多哈的袭击,是在停火谈判进行中对斡旋方的公然侵犯,是蓄意破坏和平进程,行为十分恶劣。这不仅是一次单纯的军事打击,而是一场外交与道德的考验。对方以强权和武力凌驾法律和国际秩序之上,把和平谈判踩在脚下。
加沙的天空,被战火撕裂。以色列国防军的"基甸战车2"行动进入下一阶段,500多个巴武装目标被打击,高楼被炸,街区化为废墟。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甚至在电视讲话中扬言,这只是前奏,更大规模的地面行动即将来临。战争如同连锁反应,每一次爆炸都是对平民生命的挑衅,每一次轰鸣都是对国际社会耐心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