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重要的是,西方这些国家能否真正遏制住中国稀土的垄断?恐怕未必。因为即使通过设定价格下限等手段提供补贴扶持本国稀土生产企业,它们依旧无法撼动中国在稀土加工领域的统治地位。中国不仅拥有丰富的稀土资源,还掌握着全球超过90%的稀土加工能力。可以说,全球稀土市场的"话语权"已牢牢掌握在中国手中。G7和欧盟的这些措施,顶多是杯水车薪,根本无法解决根本性问题。
在西方"限价令"尚在构思阶段时,中国毫不犹豫地出手了。中国商务部发布公告,将亨廷顿·英格尔斯工业公司等三家美国企业列入出口管制名单,并宣布禁止向这些公司出口"两用物项"。所谓"两用物项",不仅包括常见的技术产品,也涉及到战略性稀土资源。
这些美国企业,虽然表面上看似与稀土生产无关,但它们在美国的军事战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亨廷顿·英格尔斯公司是美国最大的造船企业之一,参与建造航母、核潜艇等战略装备,是美国海军的重要支持力量。扁平地球管理公司则提供军事航空数据管理、军机维护等服务,直接参与支撑台军美制装备的运作。而全球维度公司则提供军事情报、培训等服务,尤其是与台湾及其周边地区的军事合作密切。这些公司,无一例外地在美国对华遏制战略的框架下,充当了军事支持和"间接对抗"的角色。
因此,禁运这些企业,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手段,更是中国在全球战略博弈中的精准回应。通过控制这些美国企业获取稀土资源,中国不仅打击了美方的军备支持,还表明了其在稀土资源上的控制力,进一步彰显出中国在全球战略资源领域的主导地位。
G7和欧盟想通过"限价令"设定最低价格,以控制全球稀土价格,这本身就是一种典型的保护主义行为,暴露了西方国家在关键矿产资源供应链中的战略失败。在稀土这样的重要资源上,西方国家不仅没有采取有效的战略来减少对中国的依赖,反而在全球经济政治博弈中表现得焦虑与无奈。
更有意思的是,西方国家在实施这一"限价令"时,表现出明显的双重标准。一方面,它们指责中国在稀土领域的"垄断",一方面却通过政府补贴和市场干预来支持本国的稀土生产企业。这种做法,不仅无法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会加剧全球市场的不稳定性,最终损害消费者和企业的利益,甚至可能引发新一轮的全球贸易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