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去把事儿的来龙去脉按时间顺序摆清楚,说清楚。案子里写得很明白:他任职期间,多次把涉密资料交给境外情报人员,自己也拿了所谓的"间谍经费"。有权威的鉴定结论说,牵涉到5项机密级国家秘密和2项秘密级国家秘密。这个消息最早是保密观公众号披露的,羊城晚报等媒体做了整理报道,司法文书里也有相关认定。
往前推一段,是他在国内工作的那几年。回国后,郝某进了中央某部直属研究所,成了正式员工。这个研究所不是普通单位,属于重点涉密单位,岗位本身就有较高的接触和信息权限限制。报道里说,他的工作并不是那种只盯着数据看报表的,反而涉及到能碰到敏感资料的工作内容。更关键的是,他和境外人员有过多次见面,地点都比较隐蔽,方式也不复杂,基本上是线下面交资料或者当面谈话。每次接头之后,境外方面都会给他钱--报道里直接写了"间谍经费"。
再往更早一点看,是留学期间被接触的过程。郝某是以博士生身份出国的。在一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期间,他到驻外使馆办理签证,正是在办签证的这个环节,遇到了一个自称帮忙办签证的官员,代号"T"。对方先是热情帮忙,几次请吃饭、送点礼物,还推介一些兼职机会,慢慢把关系做得更像朋友而不是官方接触。等他留学快结束、快回国的时候,T又把同事L介绍给他。L一上来就亮明来头,直接说自己是情报机构的人,然后开始一步步策反。
策反这事儿不是一蹴而就的,报道里写得挺细。先是朋友式的关心和照应,接着夹带着利益上的诱导,最后才是明确的交换要求。L在留学期结束前就对郝某表达了"有需求",慢慢把话题引向信息交换、长期配合。回国前,双方已经有了默契性的约定。回国之后也并不是赶鸭子上架,而是有计划地推进--郝某想尽办法进了那个涉密研究所,成为正式员工,为以后提供情报铺路。
说到具体的交接手段,案情交代得也比较清楚。接头既有在外面碰面喝茶的,也有通过邮件、U盘等载体传资料。信息的种类和级别被专门鉴定过,结论是涉及多项国家机密,量和级别都有明确的定级。与此同时,境外方面给他实际的经费支持,作为回报。司法机关认定,郝某是在主动配合境外情报机构实施渗透和策反,这些事实都有对应的证据链。
这类案子里常见的几个环节在这里都能看到:先是在国外被接触,再回国进入敏感岗位,长期向境外提供情报,最终被发现移交司法处理。案里三个人物的关系也挺清楚:郝某是目标,T是最初的接触者,L是主要的策反人。过程里花招不少--请吃饭、送礼、推兼职、拉关系,这些都是常用手段,也容易让人放松警惕,以为只是普通的人情往来。
从更大的层面看,这件事也提醒一个现实问题:留学、出差、参加国际会议这类本就高频的对外接触场景,容易被对方利用。对方用领事馆或使馆名义接触人,会让很多人觉得"官方"可信,警惕性就会下降。报道里也提到了,签证、会议这类正当的外事活动,恰恰可以成为接触的借口。
媒体报道还交代了案子的流传路径:先由保密观披露,长安街知事等平台也有相关信息,最后被羊城晚报等媒体整理发布。司法判决的事实在文书里有相对完整的证据链和定罪量刑说明。判决书里写得东西包括罪名、涉案材料的定级结论,以及鉴定结果等。
看完这些细节,会发现每一步都是有人精心设计的,从看起来热络的"朋友式接触"到最后明确的利益交换,过渡得隐蔽而有层次。案情里那些具体的时间点、接触方式、交接载体,都有相应记录,而鉴定结论里那7项不同级别的国家秘密也不是随口说说,是有专业定级的结论。媒体和司法部门把这些事实逐条列出来,便于后续核查和公众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