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军事舞台上,俄乌冲突的战火持续燃烧,每一刻都牵动着全球的神经。
就在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放出狠话:"如果基辅停电,那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就停电"之后,局势陡然升级,一场惊心动魄的大规模轰炸在10月10日凌晨的基辅上空拉开了帷幕。
就在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放出狠话:"如果基辅停电,那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就停电"之后,局势陡然升级,一场惊心动魄的大规模轰炸在10月10日凌晨的基辅上空拉开了帷幕。
10日凌晨,俄罗斯武装部队对基辅发动了一场大规模轰炸,目标直指能源设施--4个水电站、2个火电厂、2个热电厂及大量变压器在炮火中化为废墟,基辅市陷入全方位停电,部分区域甚至燃起大火。
10日凌晨,俄罗斯武装部队对基辅发动了一场大规模轰炸,目标直指能源设施--4个水电站、2个火电厂、2个热电厂及大量变压器在炮火中化为废墟,基辅市陷入全方位停电,部分区域甚至燃起大火。
与此同时,乌克兰全境遭遇四波次"伊朗小摩托"沙赫德-136自杀式无人机的轮番打击,第聂伯罗彼得洛夫斯克的热电厂被巡航导弹击中,城市瞬间陷入黑暗。这场轰炸不仅标志着俄乌冲突的进一步升级,更揭示了战争形态的深刻变化。
B掐断大动脉
俄军的打击目标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不再是单纯的军事据点,而是整个国家的"生命线"。他们似乎想通过精准摧毁能源网络,引发一场从工业生产到社会秩序的崩溃。
这次行动的系统性令人侧目。它并非零散的骚扰,而是对基辅地区残存的4个水电站、2个火电厂、2个热电厂以及大量变压器网络的"一锅端"式打击,目标直指造成不可逆的系统瘫痪。
爆炸声过后,基辅陷入了全面的、大规模的停电。城市被黑暗吞噬,交通信号灯全部失灵,医院里正在进行的手术被迫中断,无数居民的生活瞬间停滞。
这种攻击的战略意图,显然是制造超越停电本身的社会混乱。同时,这也是在为冬季的到来做铺垫,外界普遍预判,下一步攻击范围可能会扩大至供水和消防设施,从而最大化对平民生活和国家韧性的冲击。
基辅的遭遇并非孤例。这场能源绞杀战在全国范围内多点并发。在第聂伯罗彼得洛夫斯克,巡航导弹精准命中了普里德涅普罗夫斯卡热电厂,导致该市电力供应中断。
更早一天,在第聂伯罗市,俄军的苏-34轰炸机首次使用了滑翔制导航空炸弹。这种武器射程至少120公里,让战机可以在对方防空系统火力范围之外,从容地对油库等市内目标发动远程打击。
而在切尔尼戈夫州的普里卢基地区以及敖德萨的港口区,油库和港口设施也接连遭遇袭击,引发了剧烈爆炸和熊熊大火,建筑物严重受损。
B便宜的武器打昂贵的战争
这种"体系瘫痪"战法的可行性,很大程度上建立在一套"以廉击贵"的非对称武器系统之上。俄军似乎想通过经济学上的"成本倒挂",来持续消耗乌克兰宝贵的防御资源。
这种战术的核心,是一种被称为"伊朗小摩托"的沙赫德-136自杀式无人机。这种无人机单价仅约2万美元,载弹50公斤,航程却高达2000公里,能够以低空慢速的方式飞行。
俄军曾用它在乌克兰全境进行过多达四波次的轮番打击。其战术精髓在于形成"蜂群"或"饱和式"攻击,迫使乌克兰动用价值数百万美元的西方先进防空导弹进行拦截。
这种极不划算的战损比,对乌克兰的国防资源是一种巨大的消耗。随着俄军沙赫德无人机产量的增加,这种消耗战得以持续进行,变成了一场持久的经济战。
当然,俄军并非只依赖廉价无人机。前面提到的滑翔制导炸弹,与巡航导弹形成了"高低搭配"的火力网。前者负责在防区外打击纵深的高价值目标,后者则用于精准清除关键节点。
这套组合拳共同构成了一个让乌克兰防空系统难以应付的立体打击体系。它也彻底改变了战争的节奏,将战争从慢节奏的地面阵地战,转向了"快节奏、高消耗"的远程打击战。
战争的胜负手,似乎正从战场上的士兵,转向后方的工业生产能力和经济耐力。
B谁先眨眼
军事打击的背后,是一场同样激烈的心理战。双方的言论和行动,都成为一种高风险的信号传递。俄军的极限施压,意在从根本上摧毁乌克兰的抵抗意志。
泽连斯基的言论变化,清晰地反映了这种心理博弈的升级。他曾放出狠话,"基辅停电,莫斯科就停电"。这被外界普遍解读为一种在战场劣势下的"边缘政策"。
随后,他又将威胁目标转向了更具现实操作性的俄罗斯别尔哥罗德州和库尔斯克州。这种言语上的步步紧逼,暴露了乌克兰在军事被动局面下,试图通过制造不确定性来进行政治对冲的焦虑。
更令人担忧的是,外界甚至有猜测,如果局势继续恶化,泽连斯基可能会打出最后一张牌--威胁引爆核电站,将整个地区拖入灾难。
而俄军这次的行动,也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号。这标志着俄方可能彻底放弃了此前在基辅问题上表现出的某种"克制",公开展示其"不再顾及平民生活影响"的决心。
这无疑是向乌克兰及其西方盟友传递一个强硬信息:战争没有规则。美国等西方国家被认为是这场冲突背后的"推手",意图借此削弱俄罗斯,但如今的局势正滑向失控。
乌克兰的处境日益艰难,国际存在感减弱,经济濒临崩溃,社会动荡加剧。冲突已经从争夺领土的物理战,演变为一场考验社会凝聚力和国家意志的"体系对抗"。
俄方的目标,似乎是要让乌克兰社会从内部崩溃。而乌克兰则在赌国际社会的持续支持和本国民众的坚韧。这场意志的对决,正将整个局势推向一个更不可预测的危险边缘。
B结语
今年10月的这一系列事件,绝非简单的战术升级。它是俄军"体系瘫痪"战法的一次全面应用,巧妙地结合了对民用基础设施的系统性打击、非对称武器的经济优势和极限施压的心理战术。
这场冲突的未来走向,将越来越取决于双方的经济耐力、技术创新能力和社会韧性,而不再是单纯的战场得失。
当战争的矛头直指一个国家的生存系统时,冲突的破坏性与失控风险被急剧放大。
这不仅是对乌克兰的残酷考验,也为全球安全敲响了警钟,警示着现代战争正在进入一个更加残酷和无底线的新阶段。